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扩张与农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吃饭”和“发展”之间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为保护农地资源,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学术界众多学者提出了利用农地区际补偿来协调农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然而,农地区际补偿在很多地区出现失灵现象,一方面是当前的农地区际补偿政策忽略了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的补偿机制主要是基于农地价值来指定,忽略了农地非农化的外部性作用,忽略了农地非农化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测算农地非农化收益开展农地区际补偿的基础。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份(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为研究区域,首先根据2007年30个省份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其次利用土地分类数据,构建土地资源账户,建立土地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出全国30个省份的农地非农化收益。根据农地非农化收益测算结果,分析其空间格局,引入Moran’I指数分析空间全局自相关关系,引入LISA指数分析空间局部自相关关系。最后,将中国30省按照经济带划分标准,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引入泰尔指数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农地非农化收益处于高水平状态,为3981.62元/m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状态,中部地区农地非农化收益为1004.52元/m2,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收益为1115.15元/m2。(2)采用传统的测算方法,东部地区的农地非农化收益被严重低估。其中东部地区非农化收益的乘数效应为6.71,中部地区农地非农化乘数效应为4.09,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乘数为4.48。(3)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地非农化收益空间全局自相关显著,主要表现为空间正相关,农地非农化收益表现为高值和高值集聚,低值和低值集聚。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江苏处于高值-高值集聚区域,陕西和云南处于低值-低值集聚区域,安徽和福建处于低值-高值。(4)全国泰尔指数为0.3195,农地非农化收益的差异性显著,其中区域间的泰尔指数为0.0807,区域内的泰尔指数为0.2388,我国的农地非农化收益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区域内部。同时西部地区泰尔指数为0.3676,中部地区泰尔指数为0.3636,东部地区泰尔指数为0.1376,表明在三大区域内部,东部的差异性较小,中部次之,西部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