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齿在正畸力的作用下移动,位置发生改变,但是当加载力去除后,牙齿逐渐向初始位置移动,即正畸复发。目前,临床通过矫治后保持来抑制复发,因此作为正畸治疗最后阶段,正畸保持对维持牙齿位置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常用的正畸保持方法有佩戴可摘保持器或粘结舌侧保持丝,但是保持时间长,常规为1-2年,除此之外保持后牙齿复发率仍很高,因此如何减少正畸保持时间、抑制牙齿复发,一直困扰着正畸临床医师。在正畸过程中,牙齿在力的作用下向拉力侧移动,同时,牙周组织压力侧牙周膜宽度减小,血管受压,牙周组织中的基质和纤维被溶解,牙槽骨吸收;张力侧牙周膜的宽度变宽,血管受牵张,牙周组织中基质和纤维沉积,新生牙槽骨形成,因此牙齿移动的过程,也是牙周组织改建的过程。加力状态下,牙齿受力发生移位,但牙齿周围牙周支持组织改建较慢,加力结束后,牙周组织尚未完成改建,牙齿位置不稳定,具有向初始位置复发的倾向。因此,如何加快牙周组织改建速度,减少正畸保持时间,减少矫治后复发程度,对于维持正畸治疗后牙齿稳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本实验在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后复发模型基础上,在拆除矫治器后给予大鼠补骨脂素溶液和生理盐水,来检测补骨脂素对牙移动后复发的影响,以及对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ic protein2,BMP2)、骨形成蛋白-4(bone morphogenic protein4,BMP4)和G蛋白偶联的植物雌激素受体30(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30,GPR30)的作用。为正畸牙齿移动后,利用补骨脂素加速牙周组织改建,减少保持时间,减少矫治后复发程度,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36只8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大鼠。在所有大鼠上颂左侧切牙及第一磨牙间安装加力装置,拉上颂左侧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加力21天后,去除所有加力装置并进行药物灌胃处理,实验组大鼠灌胃8mg/kg/d补骨脂素溶液,对照组大鼠每天灌胃1ml生理盐水,连续药物灌胃28天后心脏灌注处死大鼠,分离出上领骨。在去除加力装置当天、7天、14天、21天、28天局部腹腔麻醉下制取大鼠上颂石膏模型,并用3D扫描仪扫描模型,获得电子数据,并测量计算复发距离。分离磨牙及其周围的牙周组织,切片并行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组织形态变化。剩余切片行BMP2、BMP4和GPR30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组的平均光密度,分析补骨脂素对BMP2、BMP4和GPR30在牙周组织中表达的影响。结果:1.复发距离:加力21天,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均向近中移动,平均距离为1.35±0.16 mm;拆除矫治器28后,两组均有明显的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89.46±4.34%,实验组的复发率为62.22±1.60%,实验组在第7、14、21、28天的复发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磨牙均在第一周复发最快,第2、3、4周逐渐减慢,对照组复发速度小于对照组,但只有第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0.07±0.01 mmd-,对照组 0.12±0.01 mmd-1),P<0.05。2.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磨牙牙周纤维排列致密、整齐;牙槽骨表面有新生骨质形成,成骨细胞呈线性排列在牙槽骨表面;根尖表面有大量的细胞牙骨质生成,并且牙根表面平整无吸收。对照组牙周纤维排列松散、杂乱,牙周膜宽度比实验组宽;牙槽骨表面有新生骨质沉积成类似骨小梁结构,牙槽骨表面还可见散在的吸收陷窝;牙根表面可见根吸收。3.免疫组化染色:两组牙周组织中均有BMP2、BMP4、GPR30表达,其中GPR30表达于牙周膜、牙槽骨、细胞牙骨质中,BMP2、BMP4表达在牙周膜和牙槽骨中;BMP2、BMP4和GPR30在实验组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拉力侧表达强度稍高于压力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骨脂素能够促进BMP2、BMP4的表达,并加速牙周组织改建,有利于正畸牙移动后的保持,减少正畸矫治后复发程度;2.GPR30也表达于牙周组织,补骨脂素可以促进牙周组织中GPR30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