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盗贼现象是中国漫长历史上循环往复的主题之一。每当王朝嬗变、分裂、混乱时,盗贼便从中国社会的裂缝中钻出来孳事。盗贼作为文明社会的黑暗面,几乎与文明同步产生。山东文明的历史悠久,盗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山东地区就已出现盗。少昊时代设立主管盗贼的官职——司寇。蚩尤率领部族公然寇盗,延及于平民也公然攘夺。舜时命皋陶制定刑法,来制裁日益增多的盗活动。山东远古还有嫦娥窃药奔月的美丽传说。西周有分工详细的主管盗贼官职。春秋战国时期盗大量出现,鲁国更以“鲁多盗”而闻名。其时窃盗、劫盗、盗贼集团开始出现,已基本具备后世盗的类型。秦汉时期少年为盗,大量群体盗的存在成为其主要特点。魏晋大动荡时期以劫盗为主。隋唐时期盗贼蜂起,啸聚山林成为山东盗活动的主要方式。宋元明清时期盗贼伎俩花样增多,日渐翻新,飞天大盗、文人雅盗时有出现。利用宗教、秘密会社参与盗是其重要现象。而群盗则时起时伏,一直存在于山东社会之中。民国时期山东是匪患最严重的省份,群盗如毛,各地没有一处净土。山东自古强盗众多。山东多山地丘陵、负山濒海、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港汊交错等为盗的存在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条件。重要的经济地位使山东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赋税徭役,不堪忍受的部分山东人民被迫为盗,成为盗产生的主导原因。特殊的军事地位使山东成为战争的多发之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家园残破,无以为生,不得不走上为盗之路。山东人自古崇尚武勇,具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这培育了山东人勇于抗争,喜好反抗的传统。当社会黑暗不公时,为盗成为山东人维护公平正义的方式之一。墨家侠义思想的传承,《水浒传》的广泛传播,成为山东多盗的文化根源。王朝末年的大灾荒,导致百姓极度贫困,是为盗的最后杠杆。总之,天灾人祸,交相迭加,从而盗贼蜂起。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民间亚文化。盗生存于社会边缘阶层,有其产生、存在、发展、兴盛的具体过程和合理原因。我们从文化视角来分析山东盗,他们呈现出特有的面貌。鲁国大盗盗跖提出“盗亦有道”,成为山东盗的最高职业道德标准。山东盗深受儒墨两家文化的影响,有着独特的仁义观。盗贼之间最重义气,敬佩义士,多有善举。尊崇孝道是山东盗突出的道德人格素养。替天行道是山东盗的内在使命和责任,因而浓厚的皇权主义思想是山东盗突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