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文学上独树一帜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古诗词提出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就目前教学现状来说,为了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吸引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很多一线教师会利用图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本身具有的审美意蕴。但在使用图像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并未注意到语言和图像背后所蕴含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忽视将语言的抽象意义与图像的直观形象相结合,利用二者功能上的交叉与游弋,填补与增饰古诗词的内容与意义。可见,如何有效的利用语言和图像的功能,如何从学理层面挖掘语言和图像结合的理论依据,培养教师使用“语—图”互文的意识,提高古诗词课堂的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语言和图像的关系获得人类的更多关注。在我国,赵宪章教授在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理层面提出“语—图”互文的观点,作为文艺理论中的相关概念,“语—图”互文关注语言和图像二者功能上的交叉与游弋,注重二者互文过程中带来的填补与增饰效果。这一理论方法的应用,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满足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响应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实施的必要性。结合古诗词这一特殊文体,“语—图”互文符合古诗词固有的特点,优化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古诗词的审美意蕴,为“语—图”互文的实施提供充足的可行性依据。将“语—图”互文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语言的跳跃性、意境的幽深性、情感的真挚性交织出复杂的审美艺术空间。在古诗词教学解读阶段应注重利用语言本身的语义性进行抽象的叙事研究,再借用图像进行直观的形象展现,结合语言和图像在符号转换和物象重合方面存在的共性,对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和主题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并补充新的文化内涵。“语—图”互文在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有:强化“语—图”互文意识,注重师生的学识积累;把握诗词内在特质,构建“语—图”互文联点;注重“语—图”互文时机,增添审美意蕴;利用“语—图”互文方式,增添审美意蕴;总结“语—图”互文要求,掌握运用限度。在古诗词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语言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基于对“语—图”互文理论依据与价值的探讨,笔者对“语—图”互文的应用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对取得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将“语—图”互文应用于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运用“语—图”互文能够唤醒心理映像,定格瞬间画面,帮助学生在拓宽想象空间的同时进行细节还原,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真正为古诗词教学提供可靠的方法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