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新生儿听力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出生缺陷性疾病,中国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听力残障者是仅次于肢体残疾的第二大类疾病,我国耳聋患者共有2780万人,占残障人总数的33.52%。耳聋主要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引起,其中遗传因素高达60%。目前国际上将耳聋分为非综合征型耳聋(Nnon-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NSHI)和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SHI),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0%和30%。自从1986年第一个耳聋基因被克隆研究开始,目前研究发现约有200个基因突变与耳聋有关,其中40多个基因已经被克隆与NSHI的发病有关。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是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耳聋基因,大约和70%的遗传性耳聋有关。目前常用的检测耳聋基因的方法包括:限制性酶切、Sanger测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HPLC),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Highresolutionmelting,HRM),耳聋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可选择不同技术进行组合,可达到很好的检测效果。与耳聋相关的上述四个基因在不同种族和地区往往有不同的突变热点,台州地区是人口多达600万,以汉族为主,目前对于台州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情况还未进行相关大样本调查。本研究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芯片,结合Sanger基因测序及高通量测序对台州地区3620例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
方法:对2018年出生于台州医院和台州市中心医院产科的3620例新生儿,在出生后2~4天内采取耳声发射法(OAE)进行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听力初筛的婴儿在出生后42天采用OAE和快速脑干诱发电位(AABR)技术联合复筛。与此同时,在出生后的3天内采集新生儿血样,使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最新产品十五项耳聋相关基因芯片进行耳聋相关基因筛查,该基因芯片可以检测我国人群中最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的四个基因15个位点(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AT;GJB3538C>T;SLC26A4:2168A>G、IVS7-2A>G、1174A>T、1226G>A、1229C>T、1975G>C、2027T>A、IVS15+5G>A;线粒体12SrRNA:1494C>T、1555A>G)。对所有阳性结果使用ABI3500基因测序仪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5例听力筛查未通过而耳聋基因芯片未检出突变的患者,使用IlluminaHiSeqXTenAnalyzers高通量测序仪进行耳聋基因相关的高通量测序。使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统计以百分数(%)表示,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620例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中有296例新生儿未通过初筛,听力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全部进行了复筛,最终有33例未通过,占总数的0.91%(33/3620)。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共筛查3620例新生儿,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有181例,占5.00%(181/3620),分别是:GJB2基因突变有112例占3.09%,其中GJB2基因235delC位点杂合突变有91例,纯合突变1例,299delAT位点杂合突变14例,176del16位点杂合突变6例;GJB3基因538C>T位点杂合突变有17例,占0.47%;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为44例,占1.22%,其中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有37例,1975G>C位点杂合突变有3例,2168A>G位点杂合突变有3例,IVS7-2A>G/1174A>T位点复合杂合突变有1例;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有8例,占0.22%,1555A>G位点杂合突变3例,纯合突变4例,1494C>T位点纯合突变1例。听力筛查通过组耳聋基因携带率为4.71%(169/3587),听力筛查未通过组基因携带率为36.36%(12/33),两组间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纯听力筛查未通过率为0.91%(33/3620),而采用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突变检出率为5.00%(181/3620),两组间率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5例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中发现1例新生儿线粒体DNA12SrRNA827A>G均质型突变。
结论:GJB2基因235delC、SLC26A4基因IVS7-2A>G的突变在台州地区的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频率最高,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技术可在早期发现部分迟发性耳聋相关基因和药物性耳聋基因,是听力筛查的有效补充。对听力筛查未通过而耳聋基因芯片未检出突变的患者,建议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高通量测序寻找突变位点。
方法:对2018年出生于台州医院和台州市中心医院产科的3620例新生儿,在出生后2~4天内采取耳声发射法(OAE)进行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听力初筛的婴儿在出生后42天采用OAE和快速脑干诱发电位(AABR)技术联合复筛。与此同时,在出生后的3天内采集新生儿血样,使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最新产品十五项耳聋相关基因芯片进行耳聋相关基因筛查,该基因芯片可以检测我国人群中最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的四个基因15个位点(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AT;GJB3538C>T;SLC26A4:2168A>G、IVS7-2A>G、1174A>T、1226G>A、1229C>T、1975G>C、2027T>A、IVS15+5G>A;线粒体12SrRNA:1494C>T、1555A>G)。对所有阳性结果使用ABI3500基因测序仪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5例听力筛查未通过而耳聋基因芯片未检出突变的患者,使用IlluminaHiSeqXTenAnalyzers高通量测序仪进行耳聋基因相关的高通量测序。使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统计以百分数(%)表示,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620例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中有296例新生儿未通过初筛,听力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全部进行了复筛,最终有33例未通过,占总数的0.91%(33/3620)。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共筛查3620例新生儿,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有181例,占5.00%(181/3620),分别是:GJB2基因突变有112例占3.09%,其中GJB2基因235delC位点杂合突变有91例,纯合突变1例,299delAT位点杂合突变14例,176del16位点杂合突变6例;GJB3基因538C>T位点杂合突变有17例,占0.47%;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为44例,占1.22%,其中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有37例,1975G>C位点杂合突变有3例,2168A>G位点杂合突变有3例,IVS7-2A>G/1174A>T位点复合杂合突变有1例;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有8例,占0.22%,1555A>G位点杂合突变3例,纯合突变4例,1494C>T位点纯合突变1例。听力筛查通过组耳聋基因携带率为4.71%(169/3587),听力筛查未通过组基因携带率为36.36%(12/33),两组间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纯听力筛查未通过率为0.91%(33/3620),而采用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突变检出率为5.00%(181/3620),两组间率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5例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中发现1例新生儿线粒体DNA12SrRNA827A>G均质型突变。
结论:GJB2基因235delC、SLC26A4基因IVS7-2A>G的突变在台州地区的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频率最高,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技术可在早期发现部分迟发性耳聋相关基因和药物性耳聋基因,是听力筛查的有效补充。对听力筛查未通过而耳聋基因芯片未检出突变的患者,建议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高通量测序寻找突变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