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彝文在四川凉山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国务院1980年正式批准《彝文规范方案》以来,规范彝文在四川凉山社会各个领域已推行使用三十多年,为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规范彝文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促进了彝汉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益于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下,面对四川凉山社会的转型,教育不仅要履行其社会责任,同时还应顺应市场需求与人才需求的双重规律而不断进行自身调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然而,这个过程给规范彝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隐患。笔者选择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和《彝文规范方案》标准音点所在地喜德县两个田野点进行调查,获得了三十多年来规范彝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情况的真实资料和第一手数据。本文以此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量化和质化相辅相成的研究手段,重点分析规范彝文应用于四川凉山教育教学中的历史情况和现实状况,不同群体对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态度,并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规范彝文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主要说明本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论文研究的主要概念,并就学术界关于规范彝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介绍彝族及其语言文字概况,并对四川凉山彝族人口分布、语言分布、历史上使用过的民族文字和彝汉双语教育概况进行简要介绍。第三章,主要描述规范彝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首先,回顾三十多年来,规范彝文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的历史状况,主要分为试行阶段、发展阶段、滑坡阶段、恢复和再发展阶段。其次,通过对实地田野调查对象(家长、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其彝语的使用情况、掌握程度,规范彝文的使用情况、掌握程度以及语言文字的使用态度,力求真实反映规范彝文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的现实情况。第四章,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访谈,总结不同阶层对规范彝文所持的态度,并进一步分析规范彝文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第五章,从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管理机制、经费投入、彝语文师资、教材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规范彝文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各方面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第六章,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本文试图通过以上工作,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对规范彝文在四川凉山教育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不同群体对规范彝文所持的态度,总结规范彝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现实情况和社会需求的双向原则,发现目前规范彝文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试图为国家和地方等各级相关部门制定民族语文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的公共政策研究在总体上仍处于“引进”阶段,而针对政策绩效评价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逻辑上审视,公共政策绩效评价可视为基于绩效导向的公共政策评价,与公共政策评估不同
绢云母/红柱石伴生物是由海南某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无机矿物填料,由于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一定的补强性,耐油性和零碳环保等特点而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选取CPE135A和POE8150
当前,我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能源形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消耗,尤其是常规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于热能动力
本研究以韩国汉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为主要依据,通过对韩国汉语教学的历时、共时分析和对韩国汉语“三教”问题的研究,旨在发现韩国汉语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了解推动汉语在韩国传
流浪乞讨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乞讨人员的大量存在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救助和管理是各国各代政府都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新中
地方普通话是普通话的存在形式,是方言和普通话接触中形成的普通话变体。本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法,选择普通话普及情况较好、使用频率很高
大电网互联、以及大容量超高压直流输电的应用,使得电网的运行动态与故障特性日益复杂。同时,非常规电子式互感器、静止无功发生器、有源电力滤波器等新型设备在电网中的应用日
<正>四棱豆又叫翼豆,翅豆,属豆科蝶形花亚科。四棱豆为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地上结荚,地下结薯,其块根、叶、花、种子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一种菜粮、油药、肥料和饲料兼用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栽培后产生了大量的菌糠。食用菌采收后,大部分菌糠得不到及时处理,这不仅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给之后的食用菌栽培带来很大隐患。当今
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历经干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经典,优秀古诗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新课程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