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博物馆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新博物馆运动的产物,其理念自19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后,经过约十年的理论探索,开始了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自1998年首个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梭戛乡“长角苗”社区建成开馆之后,又先后在贵州镇山、隆里和堂安等地分别建立了代表布依族、汉族和侗族文化的生态博物馆,组成了中国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群。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生态博物馆产生的时代背景、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以及生态博物馆在中外各国的发展状况的介绍与归纳。对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我国的引入、我国首批生态博物馆的产生、主要指导原则六枝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作了介绍与讨论。对梭戛生态博物馆和镇山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背景、建设的过程和现状、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教训的实地调查与探讨。对我国首批生态博物馆建设及管理过程中的得失及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相关建议。本研究对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和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建馆十余年来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首先,成功的经验体现在两方面:1)建设模式。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阶段,以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区居民参与的建设模式。无论从建设的速度、效率和各方的积极性来讲,都是相当成功和卓有成效的。2)理论成果。在首批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六枝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本土化;由政府主导建设、博物馆专家指导、当地村民参与管理;保护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三个基本原则,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广泛的指导性。其次,失败的教训主要出现在运行管理方面的失误。失败的根本原则在于所制定的原则未能很好执行。政府、专家和居民角色错位,偏离了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的核心理论。另一方面,生态博物馆必须要可持续发展才能体现其生命力。国际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发展趋势。国内,也有充满活力的广西模式可以借鉴,通过政府放权,强化专家作用,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强调原则的执行、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