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我国主要以“地下井水+自然海水”的模式进行养殖,我国的主要养殖区(山东、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常含有高浓度的锰,通常以二价形式存在,即Mn(Ⅱ)。这些地区所养殖的大菱鲆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生长缓慢、体质差、易患病、死亡率高等现象,这很可能与养殖用水中的Mn(Ⅱ)有关。本实验在水温14~16℃下,将初始体质量为(5.0±1.0)g的大菱鲆幼鱼在40 L水体的水族箱中进行了28d的养殖实验,比较研究了在不同Mn(Ⅱ)质量浓度(0.04,0.08,0.16,0.32,0.64,1.28,2.56,5.12,10.24 mg/L)下大菱鲆的生长、免疫功能以及肝脏组织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体中Mn(Ⅱ)质量浓度低于2.56 mg/L时,短时间内(28 d)不会影响大菱鲆的生长,且鱼的生长相对对照组较快,其中Mn(Ⅱ)质量浓度为0.64 mg/L时生长最佳;当Mn(Ⅱ)质量浓度低于0.64 mg/L时,大菱鲆肝脏的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Mn(Ⅱ)质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Mn(Ⅱ)质量浓度高于0.64 mg/L时,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急剧下降;0.64 mg/L组的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均比较高,随着Mn(Ⅱ)质量浓度增加,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当Mn(Ⅱ)质量浓度超过0.64mg/L时,溶菌酶活性由最高开始降低,后逐渐降至最低;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性,也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Mn(Ⅱ)质量浓度为0.64 mg/L时最高。Mn(Ⅱ)对大菱鲆肝脏酶活力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累积效应。由此可以判断,短时间内(28d)Mn(Ⅱ)质量浓度的阈值为0.64 mg/L。实验中每隔7d在各实验组中随机取样,进行大菱鲆肝脏组织切片,组织切片结果表明,当Mn(Ⅱ)质量浓度超过0.08 mg/L时,大菱鲆的肝脏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破坏会随Mn(Ⅱ)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严重。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大菱鲆养殖用水中Mn(Ⅱ)质量浓度的阈值为0.08mg/L,低于其对大菱鲆生长及免疫力影响的阈值(0.64 mg/L)。 由于大菱鲆肝脏的组织结构变化对大菱鲆抵御外部不良环境更加具有实际价值,因此,综合以上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大菱鲆养殖用水中Mn(Ⅱ)的临界质量浓度为0.08 mg/L。由于我国现行的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和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2-2001)中均没有对养殖水中锰的含量做出具体限制要求,因此,本实验的结果可以为我国大菱鲆养殖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完善我国的渔业水质标准提供了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