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挤扩支盘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应用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wl13751412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桩静载荷试验是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最直观、可靠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国规范规定的方法。但在工程实践中,由于荷载装置、试桩费用、工程施工进度及试验终止条件等限制,未能将试桩压至破坏,无法获得完整的Q-S曲线,直接得到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因此,如何利用已获得的有限的静载荷实测数据,通过相关数学模型合理的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就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桩基础,挤扩支盘桩以其较高的承载力和较低的沉降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其荷载传递性状比较复杂,如何通过预测的方法来获取其极限承载力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首次从灰色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在不需要预先知道挤扩支盘桩完整Q—S曲线的形状情况下,仅依据静载试验初始加载阶段的少量实测数据,通过灰色预测法,将沉降S作为灰作用量,利用MATLAB7.01,编写适用于挤扩支盘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及对应沉降的全信息、自调整非等步长GM(1,1)预测模型程序。依据资料所提供的挤扩支盘桩Q-S曲线,在各级GM(1,1)预测模型下,进行了挤扩支盘桩单桩最大加荷条件下对应沉降的预测,通过对预测值的统计分析:各级非等步长GM(1,1)预测模型预测值均满足工程要求。然而从工程经济、合理、安全综合角度出发,1—9级全信息非等步长GM(1,1)预测模型预测效果好于其它各级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此外,本文还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理论应用于挤扩支盘桩静载荷试验数据的分析,从而对挤扩支盘桩的承载特性,从新的角度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深化了对其承载特性的认识:在影响挤扩支盘桩极限承载力的各因素中,支盘端承力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桩侧摩阻力的影响,桩端阻力对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最小,随荷载加大,支盘作用增大,承载力逐步发挥。最后,采用双曲线法对挤扩支盘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同灰色预测结果相比,二者在分布上相接近,均服从正态分布,且预测值满足工程需要。
其他文献
伴随着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也迎来了新的高潮。然而,由于相关体制尚不健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暴露。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
城市街谷亦称都市“峡谷”,是指城市覆盖层内相邻建筑物与地面围合形成的类似“峡谷”的空间,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基本组成单元,城市街谷热环境是城市户外热环境的构成基础。只有
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进入工程应用阶段。为深入了解固化/稳定化处理对污泥中重金属毒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水泥、膨润土单独固化/稳定化处理,以及两者混合固化/稳
风力发电机可以分为水平轴与垂直轴的,水平轴风力机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注,技术比较成熟,而垂直轴风力机因为其优越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近年来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是未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大大地增加,这就使得本来已经紧缺的水资源更加的紧张,缺水的地区大大增加,缺水的城市也越来越多。同时水污染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就使得水资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钢筋锈蚀和混凝土腐蚀已是公认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钢筋锈蚀后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和腐蚀混凝土性能的研
在高地应力软岩地区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将难以避免围岩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等问题,因此采取合适的支护系统对围岩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的复合衬砌进行了相关的
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早期裂缝,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有很大影响。混凝土早期自收缩的增大是造成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不同因
随着对结构延性性能的重视和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的发展,迫切需要对结构构件非线性,甚至破坏及以后阶段的理解和认识。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该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破坏后阶段的研
刚性桩复合地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由于褥垫层的设置,上部荷载通过褥垫层作用在桩和桩间土上,桩土协调变形、共同承载,在桩身上部区域不可避免的形成一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