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脑梗塞是指脑动脉血流灌注不足或突然中断,造成该供血区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脑组织梗死。患者发病突然,重者猝死,轻者发生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脑梗塞属祖国医学“中风”的范畴。祖国医学对中风治疗方面有大量的描述,传统中医理论为中风的现代治疗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思路、经验及治疗方法。现代医学认为,中风是脑血管的病变,这是全身血液紊乱所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治疗的重点应该是保护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的脑组织,使缺血半暗带区域内那些处于可逆性损伤的脑细胞尽可能被挽回,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目前,尚无公认的常规疗法,但均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采用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组)和传统头皮运动区与感觉区针刺(对照组)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疗效、基本痊愈率、显效率、不良反应、依从性、副作用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以评断出病灶定位围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根据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为急性期脑梗塞,并于发病1周内接受头颅X线断层扫描成像术(CT)或核磁共振成像术(MRI)检查并证实有脑梗塞灶者,选取2008.6~2009.4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病房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分为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组30人,传统头针对照组30人。治疗组(病灶定位围针组):以CT或MR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部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后,用28-30号1寸不锈钢华佗牌毫针,针尖与头部呈30°角刺入,针刺方向均朝向投射区的中心,每间隔2cm处进一针,进针方法同常规头皮针,得气(医者手下有沉、涩、紧的感觉,患者局部有酸、麻、胀、热感受为度)后以150-200次/min的频率捻转2min,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间隔5min行针1次。对照组(传统头针组):取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针具、针刺角度、针刺手法及配穴同病灶定位围针组。治疗时主穴与配穴同时使用。配穴针法同常规针法,至病人有针感为度,采用提插与捻转补泻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疗程:每天1次,连续5天后休息2天,30天为1疗程。入院24h内进行第一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天时进行第二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0天时进行第三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疗效统计,并统计死亡数。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结果:两组在治疗后15天及30天时的NIHSS评分、MESSS评分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另外在治疗后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55.17%,显效率为31.03%,有效率为13.79%,对照组基本痊愈率为30%,显效率为40%,有效率为30%,经统计学分析后,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病灶定位围针与传统针刺相应头皮运动区与感觉区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病灶定位围针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方面都优于传统针刺相应头皮运动区与感觉区。因此,病灶定位围针更能刺激病灶,疗效更好,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