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及非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Hp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以及与肝癌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病理组织类型、侵袭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组为病理或两种实验室检查首次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并在本院内镜室行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共311例。对照组为非恶性肿瘤病人,共87例。纳入的3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再进行二次收集,分两组数据。一组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同时乙肝病毒感染阳性患者,记录其幽门螺杆菌14C-UBT值、乙肝病毒DNA拷贝数,并分别记录幽门螺杆菌14C-UBY值、乙肝病毒DNA拷贝数。另一组为Hp阳性同时检测了甲胎蛋白浓度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14C-UBT值及甲胎蛋白浓度。研究幽门螺杆菌14C-UBT值与AFP浓度、乙肝病毒DNA拷贝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计数资料,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若为单向或双向有序资料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并计算相关系数。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61.4%)高于非肿瘤患者(28.7%)。卡方检验结果示X2=11.4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组织类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分别为:胆管细胞型61.1%,混合细胞型50%,肝细胞型38.6%,以肝胆管细胞型阳性率最高;卡方检验结果为X2=5.866,P<0.05,差别有显著性。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高分化28.5%,中分化39.2%,低分化48.9%;而平均秩次依次为47.5、171和258,Z=-7.046,P<0.05。不同临床分期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I期14.2%,Ⅱ期10.7%、Ⅲ期的阳性率为41.28%、Ⅳ期48.2%,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在晚期较高;秩和检验Z=-0.496,P=0.00<0.05。平均秩次为随秩次增大分期越晚。不同侵袭性肝癌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高侵袭性的阳性率为59.7%;而低侵袭性为26.1%,卡方检验结果为X2=21.025,P<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在不同性别、年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幽门螺杆菌14C-UBT值与AFP浓度的相关系数R=0.88,P=0.00<0.05;而与乙肝病毒DNA拷贝数间的相关系数OR=0.657,P=0.01<0.05,两者均呈正相关关系,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关系较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