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与外源物料配施对土壤激发效应及碳固持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有机碳(SOC)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固存量的多少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作物秸秆已成为提升农田尤其是粮田SOC水平的最重要有机肥源之一,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中维持地力提升和中微量元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秸秆还田的腐解过程中大部分的秸秆碳会矿化成CO2排放至大气,能转化成稳定的新SOC固持于土壤中的比例偏低。因此探讨如何减少土壤CO2的释放,将更多秸秆碳转化为SOC的有效措施及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生产和科学意义。由于秸秆还田后对SOC固持能力的影响取决于新形成SOC的数量与SOC产生矿化的损失量之间的平衡;而外源有机物料的输入可能会加剧土壤中SOC的周转,产生激发效应,从而引起原SOC的矿化损失量的增加。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对SOC起物理保护的重要场所,能够通过减缓土壤微生物和酶对SOC的分解利用来提高SOC的稳定性。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影响,而关于团聚体粒级与激发效应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同时,土壤无机碳(SIC)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对土壤碳循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秸秆还田配合合理的外源物料时在探究对SOC的影响时不能忽略其对SIC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主要采用培养试验方法,揭示秸秆添加对不同粒级团聚体碳的激发效应(PE)及SOC分布的影响,以及秸秆添加条件下添加外源含钙物质对土壤SOC固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为了揭示添加秸秆对长期不同碳氮管理土壤团聚体激发效应的影响,选择经多年不同碳氮管理即作物残体还田量和氮肥施用量差异很大的2个供试土壤(S0N0: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S1N1:高量秸秆还田+高量氮肥:240 kg·hm-2),利用“干筛法”得到三个粒级的团聚体(粗大团聚体、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添加或不添加秸秆时在25℃的黑暗条件下培养70 d。结果表明,未添加秸秆时,S1N1土壤中的微团聚体自身矿化产生的CO2累积释放量为1261.2 mg·kg-1,分别高于大团聚体(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的36.3%~46.9%;添加等量秸秆后,两个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的CO2累积释放量均有提高;同时无论土壤碳氮水平的高低,细大团聚体的CO2释放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粒级团聚体。对于各粒级团聚体产生的表观激发效应(PE)而言,在S0N0土壤中,粗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产生的表观PE无显著差异,但是细大团聚体的表观PE分别显著高于这两者的5.9%~10.9%;而在S1N1土壤中,团聚体表观PE的变化规律为:大团聚体>微团聚体。与未添加秸秆相比,添加秸秆均使两个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的SOC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提高了2090 mg·kg-1、2360 mg·kg-1、和5570 mg·kg-1;同时两个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SOC含量的变化规律均为:微团聚体>大团聚体。无论添加秸秆与否,在S1N1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均显著高于微团聚体的41%和43.2%;而在S0N0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之间的DOC含量无显著差异。未添加秸秆时,各粒级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碳(MBC)无显著差异;但是添加秸秆后,在S0N0土壤和S1N1土壤中,微团聚体的MBC含量均显著高于大团聚体。2. 为了探讨添加石灰和秸秆对长期不同碳氮管理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采用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选用同研究内容1的田间处理的两个供试土壤(S0N0: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S1N1:高量秸秆还田+高量氮肥:240 kg·hm-2),在添加或不添加秸秆及添加或不添加石灰的25℃黑暗条件下进行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秸秆和石灰时,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比S0N0土壤高出42.9%;添加等量秸秆在提高了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81.6%,70.4%)的同时,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比S0N0土壤仅高出15.9%,这说明秸秆的添加对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即S0N0土壤的原SOC矿化影响更大。但是无论添加秸秆与否,在S0N0土壤和S1N1土壤中,石灰的加入使其CO2累积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28.11 mg·kg-1和528.52 mg·kg-1。与空白土壤相比,添加秸秆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95 g·kg-1和3.19g·kg-1;但是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秸秆和石灰使S1N1土壤的SOC显著降低了1.36 g·kg-1,而对S0N0土壤的SOC含量没有影响。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发现,添加秸秆能够新形成SOC;其中,S0N0土壤中新形成的SOC含量比S1N1土壤高出0.77g·kg-1;然而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后新形成的SOC与其相差无几,这说明石灰的加入对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过程不会造成影响。在S0N0土壤和S1N1土壤中,添加秸秆使SOC净固持量分别提高了841.46 mg·kg-1和388.87 mg·kg-1;但是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则使土壤的SOC表观平衡呈现下降的趋势。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69 mg·kg-1和529 mg·kg-1,同时使SIC含量分别提高了443 mg·kg-1和566 mg·kg-1。在S0N0土壤和S1N1土壤中,添加秸秆显著增加了MBC含量,且分别提高了131.71 mg·kg-1和145.95 mg·kg-1;但是无论添加秸秆与否,石灰的加入均降低了MBC含量。单独添加秸秆或石灰对两个供试土壤的Ca-H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石灰与秸秆配施则显著提高了Ca-Hs含量。与空白土壤相比,添加秸秆显著提高了两个供试土壤DOC的47.7%和34.9%,同时秸秆和石灰配施显著地增加了S0N0土壤DOC含量。不管土壤碳氮水平的高低,添加秸秆均会显著降低土壤p H。在添加秸秆的情况下,加入石灰均提高了土壤p H,增幅分别为3.6%和3.7%;但是同时添加秸秆和石灰则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p H分别会提高2.4%和1.9%。基于以上试验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微团聚体产生的PE比大团聚体小;同时微团聚体的SOC含量始终高于大团聚体,说明微团聚体对SOC产生的保护作用更大。(2)田间碳氮投入量低的土壤能促使更多的“新”有机碳形成;同时投入量低的土壤CO2累积释放量始终低于投入高的土壤;因此,土壤固碳潜力随着土壤初始SOC含量的降低而提高;(3)添加钙源能与土壤CO2通过化学反应来达到土壤固碳减排的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访问信息也呈现出快速的增长。然而,社会各界在享受巨大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所带来的问题。对用户访问日志数据进行异常检测分析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传统针对大规模分布式数据的异常检测方法存在一些缺点。第一,收集到Web日志数据集具有时效性,而在传统异常检测算法中却很少关注;第二,对已有的历史正常用户访问数据进行训练需要大量成本,而且异常检测效率低;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发育,潜力较大。但对该套源岩的生排烃能力尚未开展过系统研究,对其供烃能力认识不足。论文依据探井资料、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等,对烃
通过等离子体系统中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可以判断其量子效应,对于密度很高的等离子体,当德布罗意波长大致与粒子间距相当时,量子效应开始产生作用,我们将这类等离子体称为量子等离子体。量子等离子体中重要的量子效应,如玻姆势效应、费米统计压效应、电子自旋效应和电子交换关联效应对其动理学特征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本次的工作中,将针对非寻常电磁波与表面波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本文考虑弱相对论简并压对自旋磁化量子等
本文主要研究具有log’istic型源项的Keller-Segel系统和具有交叉扩散项的Keller-Segel模型的柯西问题,该问题可用来描述物质的趋化性.我们利用构造基本解和格林函数的方法求
群聚有利于种群的存活和增长,但当一个种群数量过于稀疏和过于拥挤都会阻止其生长,种群的数量将会维持在比较低的密度水平甚至趋于灭绝,即为Allee效应.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当被捕食者加入Allee效应时,原系统的平衡点增加,并与原系统相比较其极限环的分布情况与个数.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种群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保护和调控了生物系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两种生物模型来说明在被捕食者加入Allee效应后
目的:通过对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研究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在临床症状、胃镜表现、近期复发率等方面对此病证的疗效及安
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八大古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自建城至今已经历近4100年的岁月。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节奏越来越快。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带来
元素硫、氮和氢在自然界中应用十分广泛,一氧化氮是一种环境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硫是地壳中丰富的元素之一,硫原子和含硫分子的化学反应已
闭合蛋白Claudins、咬合蛋白occlaudins以及连接黏附分子(junction adhesion molecule,JAM)等蛋白组成了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广泛存在于上皮细胞上,此结构是细胞之间的连接方
输电塔-线体系是输电线路的主干线,是重要的生命线工程。由于输电塔线体系自振频率较低,与风的卓越频率十分接近,在极端复杂的气象条件及某些特殊的工作状态下,杆塔可能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