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对电磁兼容的定义是:系统或设备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同时不对其他系统和设备造成干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并深入到医疗电气设备领域,因而医用电气设备使用时所处的电磁环境也更加复杂。一方面,使用部分医用设备时可能会收到来自周边其他电气设备发射的电磁干扰,从而对患者不利;另一方面,如果医用设备的EMC指标不符合国家规定,也可能影响周边其他电气设备或者周边无线通信业务的正常运转。因此,EMC指标备受社会关注,并且逐渐成为医用电气设备的重要安全指标,各个国家纷纷开始强制医用电子设备的EMC测试标准。为了更好地保证大众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国际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标准IEC60601-1-2进行翻译,起草并在2012年12月17日发布了医疗器械行业标准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此标准是医用电气设备行业的强制标准,所有的医疗器械单位及企业从2014年1月1日起必须严格参照执行。由于标准的强制实施,国内外3-4千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上万个医用电气设备均受到影响,这些设备均必须按要求到各具备电磁兼容性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进行送检。广东省作为全国的医疗器械大省,每年的EMC送检量在全国位居前列,而当前国内EMC检验室的检测管理流程普遍较为单一,无法适应大批量的送检形势,压力和挑战相当巨大。针对以上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EMC检测管理流程及精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了解当前国内外EMC检测管理流程的特点,并拟以G检验所EMC检验室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G检验所EMC检验室检测管理流程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引入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展开研究,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在项目改造过程中从启动到收尾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且就这些解决措施进行详细的论证和分析,就我国目前如何进一步优化EMC检测管理流程提出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