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水利建设在我国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民间称之为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它是维系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逐渐涌向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而对于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则普遍遭到社会各界的忽视。诸如财政支农比重的持续下降、农村金融的抑制作用、民间资本的参与热情较低等不利因素,已经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落后环节。因此,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防治旱、涝、渍、盐碱等农业灾害,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作物安全生产,而且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明确指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并且提出通过公共财政、金融支持、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可见,资金投入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关键因素。据此,我国政府必须认清形势的严峻性——我国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未来几年必须加大融资力度,才能满足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努力构建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稳定投入机制,打破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困境,实现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正是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问题研究为核心,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现状分析为起点,从我国农田水利投资的基本情况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主体和融资渠道,而后重点介绍与分析了发达国家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经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方式选择及对策建议,认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对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针对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展开了多层次的论证分析:一是有效性分析,二是融资原则分析,三是融资方式选择分析。因此,我国必须立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中东部地区南方、北方的地域差异,以及农作物的多样性,分别采取南方水稻种植区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和北方旱作物区以财政引导、财政补贴为基础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同时政府应当优化和创新公共财政职能,深化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其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背景及未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发展趋势,并从现实操作层面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融资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主要介绍农村基础设施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融资的相关概念,重点阐述公共产品理论、农村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现状分析,主要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情况着手,重点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主体、融资渠道,并最终得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难题所在。第四部分为发达国家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经验借鉴。以美国、日本为例,分别从美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融资主体演变,日本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融资的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着手,详细研究并总结了美国、日本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实践经验。第五部分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方式选择及对策建议。通过对有效融资方式及融资原则的分析,建议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方式;同时,依据南北方区域特色,因地制宜,选择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和选择以财政引导、财政补贴为基础的市场化融资方式。最终,依据我国农田建设项目的融资问题分析及融资方式选择,并结合发达国家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融资经验,提出了优化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