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第二次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为不同的生产阶段,散布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中国以典型的加工贸易模式介入到全球分工体系中,并以此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Hummel(2001)将这种分工现象界定为垂直专业化,并提出了从需求角度测度垂直专业化的指标,以衡量出口品中所包含的进口中间产品的价值。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如何?如何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全面分析中国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并实证分析其经济效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有助于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角度设计提高行业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提供科学翔实的实证基础。本文基于需求拉动和供给驱动投入产出模型,运用OECD数据库提供的1995、2000和2005年投入产出表,对世界32个国家(地区)的制造业和中国1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并构建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理论模型,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进行跨国层面和中国细分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需求拉动投入产出模型和供给驱动投入产出模型均显示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份额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其次,从中国细分行业看,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垂直专业化份额高,增长速度也较快;第三,基于供给驱动的垂直专业化水平高于基于需求拉动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仅从需求角度分析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的分工状态,中国需要注意发挥供给因素的作用;第四,发达国家供给驱动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更高,而中国需求驱动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更高;第五,发达国家研发的效应高于垂直专业化分工,而中国研发的效应低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并注意发挥供给因素对中国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及其经济效应的作用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