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研究了三种硅源制剂硅酸钠、纳米硅和正硅酸乙酯对葡萄采后主要病害的作用效果,并从病程相关蛋白酶和硅在葡萄果实和果梗上的沉积两个方面探讨了不同硅源制剂对葡萄采后病害的作用机理。研究内容及所得结果如下:(1)经过室内分离培养和病害调查,初步确定,兰州地区红地球葡萄主要携带的病菌有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链格孢(Alternaria sp.)、枝孢菌(Cladosporium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根霉菌(Rhizopus sp.)以及数量很少的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sp.)、大茎点霉(Macrophoma sp.)和一些细菌;引起兰州地区红地球葡萄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有,灰葡萄孢、链格孢、枝孢菌、青霉菌、根霉,常温下可导致腐烂的优势菌为灰葡萄孢和链格孢。(2)三种硅源制剂硅处理后,调查葡萄自然发生病害情况,结果表明,硅酸钠、纳米硅对葡萄采后自然病害发生的抑制作用大于当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防腐剂SO2;不同硅源制剂处理并接种灰葡萄孢(B.cinerea)、链格孢(Alternaria sp.)、枝孢菌(Cladosporium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后调查病害严重度,结果表明,硅酸钠和纳米硅对葡萄采后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正硅酸乙酯对链格孢和青霉菌引起的病害有抑制作用。(3)悬滴法测定三种硅源制剂对灰葡萄孢等5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种硅源制剂对灰葡萄孢,链格孢、根霉、青霉和枝孢菌的孢子萌发没有影响,说明硅源制剂对病害的作用效果并不是通过影响孢子萌发来实现的。(4)测定了三种硅源制剂对主要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三种硅源制剂对灰葡萄孢有促进生长的趋势;而硅酸钠和纳米硅对链格孢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三种硅源制剂处理并接种灰葡萄孢(B.cinerea)后,硅酸钠处理果实内β-1,3-葡聚糖酶活性较CK提高了1.2倍;PAL活性约是CK的1.5倍,PPO活性上升比较早,并且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果梗内β-1,3-葡聚糖酶活性较CK提高了1.5倍左右;PAL是CK的2倍;PPO活性增加不明显;纳米硅和正硅酸乙酯处理的果实和果梗内β-1,3-葡聚糖酶、PAL和PPO活性高于对照。这表明,硅能诱导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的上升,增加红地球葡萄对采后病害的抗性。(6)借助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仪对红地球葡萄果皮和果梗中硅<WP=6>的相对含量测定表明,硅酸钠处理的葡萄果皮中Si相对含量明显大于果梗,而正硅酸乙酯和纳米硅处理的果皮和果梗中Si相对含量差异不明显;病健交界处Si相对含量小于病斑处而大于对照。这说明在病害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位置Si的相对含量比较高;在扫描电镜下发现纳米硅处理的灰霉病病斑上几乎没有分生孢子,硅酸钠处理的病斑上有少量分生孢子,对照中可观察到大量的分生孢子。这表明,硅可能对灰葡萄分生孢子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试验证实了供试的三种硅源制剂对葡萄采后病害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并从病程相关蛋白酶和硅在葡萄果实和果梗上的沉积两方面探讨了硅对葡萄采后病害的作用机理,这些探讨为控制葡萄采后病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证据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