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祭竜”仪式中的社会边界研究 ——基于新平县故宫村的考察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腰傣(1)是聚居在哀牢山腹地的傣族的一个支系,在宗教信仰方面不信仰南传佛教,而是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是其显著的文化特色之一。“祭竜”是花腰傣最隆重的民族宗教仪式,仪式借助于村寨主义为指向,以祈福消灾为功能预设,以竜神后代人人平等为号角,每年一度在新平地区的花腰傣村寨上演。通过对于仪式的考察我们可以观察到村寨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之间形形色色的多重边界,这些边界在“非常”的宗教生活中得以表达,在“日常”的凡俗生活也可以觅得其踪,或刚或柔或隐或现,营造出你我有别、内外有别的差异性。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就是通过仪式将社会边界神圣化,继而辐射到由社会边界划分所形成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神圣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老规矩”为代表的村落社会规范,并在年复一年的仪式展演中得到反复强化,为社区的和谐运转提供均衡性支持力量。祭竜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事像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哀牢山的莽莽山林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得傣族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气候炎热、雨水充足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人们以稻作为主的生计方式,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于个体间的合作产生互相依赖,人们对于祈福的积极心理暗示和禳祸的心理抚慰需求等多重因素使得祭竜仪式千百年来在花腰傣地区历久弥新,传承至今。根据特纳关于仪式研究“反结构”的学术视角来看,宗教仪式将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在“结构”社会中的金钱、权力、地位等世俗因素都暂时隐去,进入暂时性人人平等的“反结构状态”。但仪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历来是一个多方力量共同的舞台,透过“反结构”的表象我们还是可以观察到仪式其中的各种区隔、分界和结群,有以仪式规范和禁忌为显性的分界,也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隐形区隔。在本文所讨论的一个村社共同体的祭竜仪式中,人们通过时间和空间、物质和文化等不同形式的边界意识对于性别、民族、宗教、婚姻以仪式规范和禁忌的方式对于参与群体进行了划分,祭竜仪式的组织运作、反复展演昭显出了不同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村寨之间、地域之间的多重边界。划分社会边界绝不意味着边界的一成不变和边界群体之间交流合作的封堵,既然社会边界是被人为建构的,就不可能恒久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发生维持、分离、融合、延展、开放和再生产等各种形态的变化。边界形变的背后是边界两侧范围内群体跨界、守界的力量对比和各种社会调适机制的运行,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边界相互交织,缠绕交错,人们出于各种需求的综合考量,有越界的冲动,也有守界的坚持,还有主动柔和软化边界的积极姿态。社会边界就是这样无论如何千回百转总是与社会生活相生相伴,正是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过程中挖掘和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人们为何执著于划分各种形式的边界?因为分界即意味着等级秩序,等级秩序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得以运行,其实质首先是人们对于与之相匹配的一整套文化体系的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地方性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在花腰傣人的祭竜仪式中人们对于竜神信仰传统文化的认同是社会边界得以构建的心理基础,祭竜仪式中社会边界在竜神的神秘色彩中被刻意放大和强调,赋予由此形成的群体关系神圣性,承担了村落社会的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始终是基础性的。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然而,面对新时代市场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地方政府以往那种传统的强调“抓项目”的发展经济的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需要。这就要
学位
学位
随着建设创新型社会及创新型国家要求的提出,科学研究作为创新的重要来源,开始迸发出全新的活力,各种形式的科学交流与合作也开始勃发生机。分工与协作是科研活动的基本模式,这是基于科研实践的合理构建,也是基于科研工作者们的共同需求而形成的行为范式。web2.0环境下虚拟学术社区的兴起和发展,为科学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科研合作提供了客观基础。虚拟学术社区在整合资源、信息扩散以及跨学科边界的知识流动方面,
在全世界范围内,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人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除机械打击引起的原发性损伤外,继发性损伤如脑水肿、颅内血肿、脑缺血、颅内压增高等亦为TBI高致死、致残率的重要病理基础。文献报道,TBI后脑水肿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直接相关。Na+-K+-2Cl-共转运蛋白1(Na+-K+-2Cl-co-transport
学位
学位
学位
自万维网技术诞生以来,互联网已逐渐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作为对这一深刻社会变迁的理解与回应,一个被称为“网络社会”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在互联网社会(Internet Society)发展的诸多面向中,公众参与和公共生活的变迁趋势,是一个备受社会科学诸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共同关心的议题。随着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和治理理论的兴起,公众参与作为一种释放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