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宝音尼木和(1902-1937)是蒙古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他深刻研究蒙古族现代文学现象,探索其中规律并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文学观点,丰富了蒙古族现代文学理论财富。他从1920年开始他的写作生涯,他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理论著作等。他的诗歌有100余首,其中歌曲《蒙古国际歌》(1922年)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国歌传唱到1950年。他的散文、小说、论文等有30余篇,主要以革命文学为主。他又创造了蒙古国第一部革命剧《三多办事大臣》(1922年),继而写了许多戏剧作品。尤其在文学理论方面,他写了蒙古族用蒙语创作的第一部文学理论书《文学之门》(1935年)和十几篇文学批评文章。1936年,德·曾格在《真理》报上发表论文研究过色·宝音尼木和的诗歌。这是色·宝音尼木和研究的开端,而由于政治原因,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他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才开始慢慢被认可,1962年,蒙古国著名学者德·策德布在《朝克》杂志的第四期发表了论文《关于<蒙古国际歌>》成了色·宝音尼木和身份被平反昭雪后的第一篇研究论文。虽然之后的一些文学史也逐渐注意到了他的作品和文学观点。但是,对他的研究由于起步晚,分析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如今在蒙古国以德·策德布教授为代表,在国内以王满特嘎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正在深入细致进行着色·宝音尼木和研究。然而这些学者都侧重研究色·宝音尼木和文学理论作品。以他的某一个体裁为单位进行研究的较少,尤其是他的小说作品。色·宝音尼木和有《玛喇沁道布岱》、《奔向远方的金鱼》等中、短篇小说十余篇。而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部分小说被遗失,尚未广泛流传。部分学者视他的作品为革命宣传物,缺乏文学色彩,所以未被学者们所重视。虽然他的部分小说被人们遗忘,但是我认为色·宝音尼木和小说在人物形象、写作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颇具独特风格,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正由于上述原因,我选取了色·宝音尼木和小说为研究题目,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综合运用文学理论、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色·宝音尼木和的小说作品和他对小说这一体裁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色·宝音尼木和在蒙古族现代文学史上以文学理论研究出名,所以对他进行研究时首先需要的是文学理论与方法;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色·宝音尼木和的作品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又需要历史学的理论方法;研究色·宝音尼木和小说时又离不开语言学与美学理论等方法。诸如此类,本文以多学科、多角度对色·宝音尼木和的作品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并结合他的文学理论,探索出他的小说作品特征。本文共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论五个部分组成。本文运用文学理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色·宝音尼木和小说人物形象、艺术特征、主题思想等进行细致分析并总结出了色·宝音尼木和小说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概况。第一章分为三节主要分析色·宝音尼木和中篇小说《玛喇沁道布岱》的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征并显示出色·宝音尼木和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其中,第一节主要分析玛喇沁道布岱、吉格玛、喇嘛、尼玛、哈斯瓦奇尔等人物形象;第二节主要分析中篇小说《玛喇沁道布岱》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并总结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写作特点;第三节主要分析中篇小说《玛喇沁道布岱》的艺术风格和写作特点,并总结出作者以道布岱老人心理变化贯穿全文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等艺术特点。第二章以色·宝音尼木和作品《奔向远方的金鱼》为研究对象,从体裁、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第一节结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和色·宝音尼木和文学观点对色·宝音尼木和作品《奔向远方的金鱼》体裁进行分析,并根据该作品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阐述了自己对该作品体裁的观点。第二节通过分析色·宝音尼木和作品《奔向远方的金鱼》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家的经历总结出了该作品的社会意义。第三节通过分析该作品主人公的艺术形象、语言特色、写作风格总结出了作品《奔向远方的金鱼》的艺术特点。第三章主要以色·宝音尼木和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内容特点、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中,第一节根据不同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对色·宝音尼木和短篇小说诸多人物形象进行分类,进一步阐述了各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第二节根据色·宝音尼木和各短篇小说所体现的主题思想对色·宝音尼木和短篇小说进行分类,并总结出色·宝音尼木和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特点。第三节从典型人物的塑造、特定环境的描写、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的交融等三个方面对色·宝音尼木和短篇小说艺术风格进行分析。结论部分对正文三章内容中所提到的观点和论述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