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国内翻译教学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翻译工作坊是20世纪60年代后兴起于美国一些高校,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重实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按小组组成工作坊,并在老师的组织下模拟实际的翻译情景,通过相互探讨与协作,在课堂上完成特定的翻译任务。该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教学的一些领域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然而,有关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研究不够深入全面,且对于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探索和验证。本项研究主要针对翻译工作坊在高职院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而展开,探讨这一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为此,根据翻译工作坊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作者设计了具体的课堂教学步骤和程序,共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翻译素材、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第二阶段是课堂管理与实战阶段,学生以小组组成工作坊,开始协作探讨,并完成实际的翻译任务;第三阶段是总结评估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每个小组所翻译的作品进行讨论和评析,以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探讨协作被重视和鼓励,工作坊教学模式尤其重视其创造性思维和翻译技能的提高。为进一步验证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翻译课堂的有效性,作者设计了相关的教学方案,并于2009年下半年山东英才学院开展了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受试对象来自该校经济管理学院两个自然班的80名大三学生,其专业是报关与国际货运,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外贸行业。因此掌握翻译技能对这些学生来说很必要。由于受试者所在班级每班均为40名学生,作者随机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作为控制班,并用不同的方法对其施教(实验班采用翻译坊模式教学,控制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者在实验中采用了前测试卷,后测试卷,问卷和访谈等实验的工具,并在实验结束后认真的统计且借助了SPSS等相关软件分析了实验中得出的数据。从实验得出的结果看,对翻译工作坊所进行的研究很好的验证了作者事先提出的假设,即该教学模式能很好的适应高职院校翻译教学的需要,工作坊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翻译兴趣的激发,也能很好的培养其翻译技能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应用这一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然而,由于现实条件和作者能力的限制,该项研究在一些方面难免存在问题,比如,教学实验的时间较短,样本未能经过随机抽样,而且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还不是足够的深入,这些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