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各个学段的重要教学目标。它之所以被如此重视,原因有三:第一,有感情地朗读强调朗读中应该加入学生自身的情感,有利于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思想不谋而合;第二,情感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与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学生能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就意味着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变化,而认知结构的变化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前提;第三,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主渠道,有感情地朗读更要求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大的价值。笔者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大量听课发现一线语文课堂上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它的应有价值,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存在“感情”被忽视的现象,譬如:过分强调“讲解”与“提问”;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间偏少;朗读指导仅停留于正确和流利。第二,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譬如:将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目标错误地定义为“为了读而读”;忽视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过于强调有感情地朗读中的朗读技巧。第三,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存在不够科学的问题,表现为: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方法与文本类型不匹配、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不够灵活、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现的评价不够有效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所听所感以及与教师们的访谈记录,试图从语文课堂、教师和学校这三个方面出发,共同探讨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问题现状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奠定基础。从语文课堂来说,有感情地朗读教学与应试教育背道而驰,现有的教材文本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感情地朗读缺少实在的符号表征。从教师方面来讲,教师缺少对有感情地朗读及其教学的正确理解、缺少对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过程的充分把握、缺少专业的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能力。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缺少对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能力的要求、缺少对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的培训以及缺少对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质量的考评。虽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问题重重,但也有一些名师对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进行了很好的尝试。结合部编版教材和一些优秀名师教学课例,笔者首先根据文本分类教学的思想将部编版教材中的所有文本类型进行了梳理,并将其分为了非常适合、较适合和不太适合这三个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等级。其次,笔者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文本类型的不同特点,选择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的侧重点和适宜的有感情地朗读的教学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要想科学有效地实施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要求教师应该灵活变通,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多样化有感情地朗读情境,并形成一定的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机智。最后,要想科学有效地实施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这就要求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价应关注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第二,评价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评价应偏向于鉴赏和鼓励;第四,评价的语言应更加丰富多彩;第五,评价的形式应更加多样化;第六,评价的主体应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