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林语堂及其译本《浮生六记》的分析探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文化态度、美学态度、翻译能力等主体性因素对译者选择原文及其翻译策略的影响。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对翻译活动的实践者一一译者的研究,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译者的主体性因素被长期忽略。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导向的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以及九十年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形成,人们开始用更公正的态度对待翻译和译者。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被忽略到得到确认,受到西方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当中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为译者的翻译目的、美学及文化态度等因素影响其对翻译文本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本文详细分析了林语堂个人主观因素的形成及这些因素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其所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个案研究,探讨了译者的主体性在该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本文在主要从文化角度对林译《浮生六记》的大量语料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在其自身主体性因素的影响下,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翻译中相继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达到了其吸引西方读者,从而更好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从而得出结论:译者主体性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