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最先发端于美国,并迅速在欧美发展成一种成熟的类型片。在我国,青春电影在发展之初充满了批判精神与现实主义色彩。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开始服务于政治。在“文革”时期,青春电影已经完全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文艺界才迎来新生。中国大陆青春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第六代导演手中迎来了一个高峰期,青年不再是政治的载体而是独立的个体,青春电影开始书写成长的痛苦与迷茫,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第六代导演创作了一大批品质过硬的电影作品,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这也使得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创作出现了有别于以往青春电影的叙述方式和艺术特点,造就了中国大陆青春电影艺术的一个高峰。从叙事主题上来说,第六代导演青春电影的主题可分为残酷的青春、迷茫的青春与找寻的青春;从叙事模式上来说,其叙事结构呈现破碎化的特点,叙事修辞则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从视觉文本来看,第六代导演奉行的多是纪实的视听风格,用大量的长镜头、同期声来还原社会真实;他们还有着写意的美学风格,运用最少的画面来表达最多层次的意思;在声画关系上,第六代导演青春电影多采用声画对位的方式,声音与画面各自表达不同的内容,但又相互呼应。在文化层面上,第六代导演聚焦于社会的边缘人与底层人。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两类年轻人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他们要同时面对青春的焦虑以及社会的急剧变化,因此,迷茫与痛苦注定伴随其整个青春期。他们试图用摇滚的呐喊、身体的狂欢来颠覆主流权威。然而,处于多种合力下的青年亚文化始终被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制约,逃脱不了社会主流价值的控制,最终青年亚文化依然会走到回归主流被收编的老路上。进入新世纪以后,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其内在属性决定了其被消费主义收编,与资本结盟的命运,而向票房看齐的代价则是艺术水准的缺失,叙事空洞,缺乏批判精神,过分的消费主义色彩使得当下青春电影对于青年亚文化的表达越来越流于表面,对于青年的内心世界和成长所要面对的问题业缺乏深入思考。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更需要我们从电影自身出发,提高影片的艺术水准;利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进行影片推广与衍生产品的开发;此外,我们还应该建立艺术院线,因为只有创造艺术电影发展的环境,才能兼顾艺术与市场,保证青春电影的质量与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