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外有关跆拳道运动研究的相关文献甚少,国外研究的角度和内容基本局限在运动损伤和康复上;国内研究主要是从运动员选材、生理、生化指标、战术运用、运动损伤与康复等几方面,最近几年才见到有关基本技术和肌群工作特点的研究。可能是由于跆拳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比较晚的原因。同时,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在此领域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横踢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得分手段,男女运动员运用横踢技术得分率分别占到总分的 85.58%和 66.95%。 本文运用影像测量方法获取了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后横踢运动学参数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生物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后横踢技术进行了研究,找出影响后横踢技术的主要因素,确立正确的后横踢技术概念和动作结构,为综合评价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缩短教学和训练周期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个完整的后横踢时间为 0.32 s 士 0.03,起动时间为 0. 07 s 士 0.01,提膝时间为 0.16 s 士 0.02,踢击时间为 0.08 士 0.02 s;从关节角度变化情况来看,髋关节角度-时间曲线在起动阶段末提膝阶段始有一个显著的波峰,总体增大幅度为 14.3o士 5.0,而后一直下降到 99.0o士 3.4 ;男女运动员大小腿只能夹紧到 76.8o士 7.5,在踢击到脚靶瞬间,多数运动员的膝关节没有伸直;从摆动腿关节点速度-时间变化情况来看,优秀运动员髋关节点速度曲线共有两次波峰,髋、膝关节点速度变化规律为“小-大-中”,踝关节点最大速度出现在踢中目标之前,而不是击中目标的瞬间;身体重心的提高是通过支撑腿提踵和伸膝实现的,优秀运动员后横踢过程中支撑腿有向前滑行的总体趋势;以前研究曾提出后横踢动作顺序为“提膝、转髋、踢击”,此次研究结果为“转髋-提膝、提膝、踢击”;通过分析发现人体重心并没有停留在支撑腿上,而是通过一个动态平衡来维持身体的相对稳定,重心速度变化的规律为“小-大-更大”,这一特征复合了格斗项群中用体重去击打对手的传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