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是我国也是世界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高原山区,具有最典型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生态系统,在喀斯特发育典型、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村人口多、少数民族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深,农村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农村问题日趋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等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农村劳动力问题尤其值得人们关注。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除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通常存在的问题而外,还存在以下困境:乡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所需的劳动力要求;农村外出经费欠缺;省内城市的劳务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无法得到准确的劳务需求信息,使得一些农民盲目流入城市找工作,徒劳往返的现象经常存在。贵州乡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类型和民族风情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贵州农村开展旅游提供了资源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对处于特殊地域的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解决农村问题来说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专门技术容易掌握,就业门槛低,劳动力进入容易。其次,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高、带动面广,旅游开发要求其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有效地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广阔空间。最后,乡村旅游开发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农村劳动力可以参与旅游经营与服务,参与面较广。本文主要以旅游学、社会学、旅游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室内资料收集、实地观察与调查、研究区分析比较等方法,在阐述国内关于以乡村旅游为研究主题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乡村旅游开发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分析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渠道的关联,提出不同经营模式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劳动力转移规模测定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和基本成熟阶段的白云大林村和花溪镇山村劳动力转移行业特征和规模,分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经营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与劳动力转移渠道和规模特点与规律。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对目前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得出了当前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的经济推动作用,而关于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系统理论研究欠缺,因此,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必要。(2)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发现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行业部门转移,不仅实现就地转移、兼业转移且增加收入,同时还可避免传统转移方式的各种限制因素、减少转移的成本投入等,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在分析贵州各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实践成果同时,发现由于乡村旅游本身的特性出现季节性用工、投入资金的不足使得开发规模出现“小、散、弱”等现象而影响村民的参与规模、贵州农民素质较低而影响其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等局限性。(3)在分析贵州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的前提下,以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为基础,得出了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动力机制(经济动力、市场需求动力、思想动力等)和保障机制(政策保障以及风险保障等);根据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分析得出不同发展时段的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特征。(4)根据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功能,得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转移渠道的关系模型。通过要素剥离,确定了劳动力向乡村旅游产业部门转移的就业范围和转移量的测定方法,并提出不同发展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测定方法。(5)在理论体系的支撑下,把属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开发模式的白云大林乡村旅游区和花溪镇山村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开发模式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开发下的劳动力从业结构和转移规模,并确定转移规模的测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