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纵向分析福建省北部儿童上颌前牙区由乳牙期至恒牙列早期牙齿发育轨迹和上颌前段牙弓宽度的变化规律,为准确预测前牙区是否发生错牙合畸形提供诊断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福建省北部政和县儿童,自5.5岁开始,每隔一年取一次模型,至13.5岁,每人各五副模型,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34名(男性19例,女性15例)。借助3DSS扫描系统及Geomagic Studio12.0软件将石膏模型转换成数字牙颌模型,以切牙乳头及左右第一腭皱襞各自中点作为构筑重叠三角形的标志,借3Matic软件以此三点构建模型重叠区域,完成模型重叠,依曲率分析选取上颌中切牙切缘中点、侧切牙切缘中点等标志点,获取这些标志点在唇腭向发育轨迹的数据,唇侧为正,腭侧为负。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在各个时段的变化。研究上颌前段牙弓宽度的变化规律,借助计算机软件3Matic获取不同时段上颌前段牙弓宽度的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1.自5.5岁至11.5岁中切牙及7.5岁至13.5岁尖牙唇腭侧移动量男女及左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自5.5岁至7.5岁,右侧切牙唇腭侧移动量无性别差异(P>0.05),而左侧(P≤0.05)男性大于女性;而5.5岁至11.5岁整个移动量男女及左右均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3.自5.5岁至9.5岁尖牙间宽度男女无差异(P>0.05);11.5岁和13.5男性大于女性(P≤0.05)。4.5.5岁至13.5岁前段牙弓平均宽度如下:年龄宽度(x±s, mm)(岁)男女5.530.189±1.3857.532.379±1.4239.534.377±1.55311.536.142±1.19535.112±1.23813.536.912±0.98035.847±1.1385.自5.5岁至13.5岁,男女前段牙弓总的生长量为6.723mm和5.658mm,总体上是一个逐渐变缓的生长趋势。结论1.替牙期上颌前牙移动量男女及左右同名牙比较均无差异,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的生长高峰在7.5至9.5岁,上颌尖牙则是在9.5至11.5岁,且中切牙唇侧移动最明显的。2.自5.5岁至9.5岁尖牙间牙弓宽度无性别差异,11.5岁和13.5岁男性大于女性;自5.5岁至13.5岁,男女前段牙弓总的生长量为6.723mm和5.658mm,是逐渐变缓的生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