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因组学的梨群体遗传变异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n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品种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是形成不同性状表型的重要基础。为全面解析不同梨品种资源的遗传差异,筛选与重要性状关联的遗传变异和重要基因,服务于梨的分子育种,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手段,从梨的基因组DNA、叶绿体和线粒体DNA、以及表达序列变异等不同层面揭示了梨的遗传差异。第一,通过对312份砂梨品种资源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1,273,308个SNP位点;基于梨的群体结构、主成分分析、进化树构建,揭示了砂梨群体具有两个亚群;同时利用连续3年的农艺性状检测数据,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共获得12个农艺性状的显著关联位点,其中10个为果实品质相关性状,包括:果实形状、果肉颜色、果锈数量、果心位置、果柄基部膨大、棱沟、果柄姿态、单果重、果肉质地、石细胞数量;2个为生长发育相关性状,即果实成熟期和果实发育天数。并筛选了对关联位点染色体区域的候选基因。此外,发现对于砂梨群体的GWAS,考虑矩阵与主成分分析的混合线性模型是最合适的方法。第二,对5个主要栽培种的代表性品种开展转录组研究,包括‘丰水’(砂梨)、‘鸭梨’(白梨)、‘库尔勒香梨’(新疆梨)、‘南果梨’(秋子梨)、‘红茄’(西洋梨)。分别选取了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七个关键时期,从坐果到采后的果实后熟时期,总共得到33,136个基因可以为读取片段所覆盖,绝大部分的基因簇表达模型展示出了稳定上升的趋势;根据果实成熟的类型,基因的表达模式具有显著的不同,即需要后熟的梨栽培品种在成熟期仍然活跃,具有较高比例的上调基因;非后熟品种的梨则在果实成熟时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同时,发现了与石细胞、糖、酸、激素等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表达分析揭示了果实中乙烯合成与多酚氧化基因的直接互作,乙烯合成与乙烯受体相关基因的间接互作关系。此外,高度多态性的SNP位点揭示了东方梨与西洋梨之间的巨大差异。利用‘砀山酥梨’的12个不同组织的转录组组装,鉴定了 17,353个SSR位点,在众多SSR位点当中,两个的和三个的重复单元居多。开发合成了 194对EST-SSR引物,其中132对引物成功扩增,基于两个和三个重复单元的引物检测出311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位点数分别为2.88和2.86,利用多态性EST-SSR标记的50个扩增位点可以在相似性指数为0.62的时候将36个梨品种区分为两个大组,表明开发的EST-SSR引物可以用来进行梨的种质资源遗传分析。此外,对54个梨的EST-SSR开展了在蔷薇科其它物种的转移性研究,结果表明转移性最高的为苹果(转移率29.63%),李、杏、梅、桃、樱桃、苹果、草莓、枇杷分别为9.26%,14.81%,11.11%,12.96%,5.56%,3.7%,12.96%,表明新开发的梨EST-SSR标记能够为探索蔷薇科物种的遗传关系、进化、比较基因组甚至基因渐渗提供变异检测手段。第三,组装梨的线粒体基因组,其大小为458,897bp,G+C含量为45.2%,注释线粒体具有开放阅读框的基因28个,包括15个电子传递复合物相关基因,1个编码内含子成熟酶基因,1个膜转运相关基因,5个细胞色素C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此外,还有20个tRNA,3个rRNA、8个核糖体单元。线粒体基因组与其他物种的共线程度不一致,但在基因区域共线性更好;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揭示129个梨栽培和野生资源的遗传变异,基于叶绿体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西洋梨与东方梨具有很大的遗传差异,而且地理分布不同的相同品种也表现遗传差异;而线粒体的系统进化树主要反映了梨的遗传特征。在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少数品种外,母系遗传是主要的遗传特征;根据变异率和随机重复序列的数量,推测梨线粒体基因组比叶绿体基因组多态性要低;线粒体基因的差异表达揭示了一个与梨后熟相关的tRNA。
其他文献
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其致病性因亚型和宿主类型各异。研究指出急性肺损伤和细胞因子风暴是流感病毒导致人类和动物发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缺乏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Nedd8介导的类泛素化修饰称之为Neddylation,几乎参与所有细胞内的调控过程,并且越来越多的蛋白底物被证实可以被Nedd8修饰,其中包
单分子检测技术不仅可以定量观察并测量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方式,而且能够提供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基本信息。单分子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力学的单分子技术,二是基于光学的单分子技术。本研究主要使用基于光学的单分子技术,开发了基于单分子技术的荧光显微成像平台,并探索了其在核糖开关折叠动力学分析和便携式快速检测中的应用:首先设计并构建了基于全内反射显微成像的单分子荧光能量共振转移(single molecu
RNA解螺旋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能够通过结合水解NTPs获得能量,进而实现双链核酸解旋或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结构重塑。DExH/D-box RNA解螺旋酶作为RNA解螺旋酶中最大的家族成员在各种涉及RNA的细胞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mRNA前体剪切、mRNA输出、核糖体生成及翻译起始、RNA降解等。众所周知,RNA解螺旋酶的解螺旋特征是其重塑RNA蛋白复合体,以及发挥生物生化功能的重要基础。目前
植物的不定根通常在刺激下形成,具有扩大吸收面积、增强固着和支持植物的功能,其发生过程受到多种内源及外源因子的影响,例如生长素、损伤、光照和重力等。甲烷(methane,CH4)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和温室气体,然而近些年来,CH4参与动植物体内的多种生物学功能被发现,并得到广泛的关注。有研究利用富甲烷水(methane rich water,MRW)模拟氢气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发现其可
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有机质(OM)含碳总量高于大气和植被系统的总和,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环境变化敏感。同时土壤有机碳(SOC)能够固持养分离子而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控制陆地生态系统污染物迁移,提升土壤地力,保护水体质量。虽然SOC在陆地生态进化过程和人类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SOC的固存机制的认知仍有一定欠缺。根据SOC的形成和来源,其主要受有机碳组分、矿物组分、微
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已经作为反向遗传学研究工具广泛地应用于昆虫学研究中,而且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应该可以广泛用于作物保护中的害虫防治。RNA干扰(RNAi)的实现需要靶标细胞将dsRNA吸收后通过Dicer酶加工成小干扰RNA(siRNA),siRNA再与Argonaute等蛋白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通过siRNA的
锰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参与植物体内多种重要的代谢过程,例如光合作用、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调节多种酶活性、氧化胁迫等。锰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环境中有多种价态,其中最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是二价的锰离子。土壤的pH值是影响锰有效性的最大因素,在碱性土壤中锰缺乏问题是影响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因此深入探讨植物对营养元素锰的吸收、转运及内平衡机制,特别是植物在缺锰环境下的适应机理和植物锰营养效率
杂草稻(weedy rice,Oryza sativa L.f.spontanea)和栽培水稻同属于稻属和稻种,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危害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稻田三大恶性杂草之一。杂草稻成为稻田杂草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其早熟的特性,能够确保其在收获前早落或早枯,逃脱人工收获而进入土壤种子库,实现其在农田中持续危害。但杂草稻早熟的时间进程及其形成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本文以扬州、泰州、茂名和丹东地区的杂
猪圆环病毒病(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引起的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CT)、母猪繁殖障碍、肠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等。PCVD自二十世纪末爆发以来,在全球广泛发生与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依据遗传距离P值≧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作为定居固着生物需要进化出更为精巧的适应性机制以提高它们抵御不同环境胁迫(如病菌侵入、养肥缺乏、干旱等)的能力。植物对这些环境挑战的进化适应之一是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真菌形成共生的相互作用。菌根共生的主要优势在于营养物质的获取:菌根真菌能够促进宿主植株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尤其是磷素和氮素营养的吸收,而作为回报,宿主植株给菌根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