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描述“5.12”汶川地震甘肃灾区的地震灾情、伤害、传染病分布状况与公共卫生应对状况,开展地震后灾区人群对抗震减灾认知与态度的调查;2.了解农村学校生活饮用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3.通过加强灾区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建设和人员能力的培养,探索提高灾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的方法。方法:1.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康县卫生人员以及城乡居民展开调查,掌握地震灾情、伤害、传染病的分布情况与公共卫生应对状况,手机地震灾区人群抗震减灾认知与态度的相关资料;2.对受灾的甘肃省西和县33所农村小学川:展了学生安全饮水、卫生厕所、学生健康状况及卫生知识和行为展开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饮用水水质、学生卫生知识和行为状况、学生两周腹泻患病率、贫血患病率、消瘦患病率和生长发育迟缓患病率等进行干预前后的比较;3.对受灾的甘肃省两当县、宕昌县、成县、文县的四个受灾县健康教育骨干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组织针对重点入群开展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康县居民对灾害自救知识及灾后卫生防疫知识的知晓率较差,城乡居民在获取卫生知识的途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地震灾害后,甘肃西和县的33所农村小学,由于设施条件差、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不到位、饮水和环境卫生受到污染,影响在校学生的健康状况。干预方法采用卫生基础设施改建和健康教育两部分结合开展,经过干预后,学校全部建成洗手设施和无害化卫生厕所,环境:卫生设施得以改善、学校饮用水水质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健康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多种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干预,学生寄生虫感染率由20.0%下降到16.0%,两周腹泻患病率由12.7%下降到8.5%,贫血患病率由17.7%下降到5.8%,消瘦患病北由23.2%下降到11.6%,生长发育迟缓患病率由28.6%下降到20.0%。3.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宕昌县、成县、两当县四个受灾县,开展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明显,儿童母亲/看护人的育儿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5.9%提升至91.3%,育儿相关健康行为的形成率由干预前30.6%提升至62.3%;小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7.4%提升至59.6%,其健康危害行为的形成率由干预前的40.6%降低至31.9%。结论:1.有必要开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健康教育工作;2.完善基础卫生设施是解决灾区学校饮水与环境卫生问题的重要措施;3.灾区有必要开展饮水与环境卫生的健康教育干预;4.灾区学校卫生干预有效地改善了学校的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学生健康状况;5.对灾区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干预,符合实际,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