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在其所撰《中国佛教研究史》中指出:“无论若何高邃之宗教,要之皆人类社会之产物。既为社会产物,故一方面能影响社会,一方面又恒受社会之影响,此事理之无不可逃避者。”从佛教影响社会方面而言,其佛教思想必包含佛教社会思想。从佛教恒受社会之影响而言,则佛教的发展变迁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社会历史变化了,佛教也要发生变化。因此,佛教思想,尤其是佛教社会思想必须顺应各时代,各地方之社会情状,为种种醇化蜕迁,固不待言。此后一问题亦即佛教本土化之问题。当今时代,本土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步兴起,社会学中国化问题再一次摆在我国社会学工作者和社会实际工作者面前。如何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走出一条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机结合之路呢?研究两千年我民族与他民族佛教思想接触史或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昭示。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丰富的中国化社会学养料,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缘、势、权三个字以更广阔的社会学内涵与外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缘、势、权社会学理论,并选取唐代佛教中国化这个成功的范例进行研究和梳理,力求从二千年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传衍、发展的历程中探寻若干有利于当代社会学本土化的路径。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着重探讨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概念说明等;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着力探讨缘、势、权的社会学解读及其在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方面的应用。着重从因缘、机缘、形势、时势、经权、权术等方面分析了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的路径问题。第八部分则从中国人间佛教创新发展、社会学本土化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东西方文化交流圆融共荣等方面重点探讨其现代价值。虽然这种探索还不成熟,但毕竟是个良好的开端。但愿这种探索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论文选题的独创、研究视角的新颖、研究成果的实用。一是从唐代佛教社会思想这个当前学界较少涉足的领域展开研究探讨其本土化问题,其选题本身即具有开创性的学理意义和工具性的实践价值。二是赋予缘、势、权三字的社会学意义,并以其视角展开研究,在目前所见的相关文献中还未尚有过,实乃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三是顺应当代本土化运动世界潮流,力图从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的理解性阐释和因果性分析中探求外来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的结构性思想动力和因果性进化过程,可为当今社会学本土化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理论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