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石家庄市学生结核筛查策略的成本-效果研究目的:通过探索石家庄市学生结核筛查策略的成本效果,确定学生活动性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发现的最优策略,为制定与选择学生结核发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文献,提取有关学生活动性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筛检试验信息,汇总成不同的筛检技术组合。收集成本和效果参数及其分布范围,构建决策树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确定学生结核筛检的最优策略方案。对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研究决策树模型的稳定性。结果:1本研究共确定了6种筛检方案:(1)主动就诊筛查;(2)结核菌素筛检试验(TST);(3)IGRAs-T.SPOT.TB筛检试验;(4)IGRAs-QFT筛查筛检试验;(5)TST联合T.SPOT.TB筛检试验;(6)TST联合QFT筛检试验。2按筛查策略总体成本效果比最小原则、筛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成本效果比最小原则和筛查潜伏性肺结核患者成本效果比最小原则,主动筛查策略成本效果比均最小。3按总体筛查人数最多原则,TST筛查策略为最优方案。按单独筛查活动性肺结核效果最优原则,主动筛查策略筛查效果最优。按单独筛查潜伏性结核感染效果最优原则,TST筛查方案最优。4由龙卷风图结果可知,结核菌素试验的单价成本(Cost_TST)、X线检查单价成本(Cost_Xray)和卡介苗接种TST≥10 mm概率(pBCG_TST)三个参数对模型的影响最大,对变量Cost_TST和变量Cost_Xray做两因素敏感度分析,对这三个变量做三因素敏感度分析发现均没有变量敏感,与基线值研究结果一致。结论:1通过构建决策树模型,比较主动就诊筛查、结核菌素筛检试验(TST)、IGRAs-T.SPOT.TB筛检试验、IGRAs-QFT筛查筛检试验、TST联合T.SPOT.TB筛检试验和TST联合QFT筛检试验—六种筛查方案对石家庄市15岁以上学生结核发现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发现,结核菌素试验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人数最多,是石家庄市学生结核筛查的最理想选择。主动就诊筛查策略成本效果比最小,可与其他策略互补。建议石家庄市应用结核菌素试验同时结合主动就诊筛查策略作为学生结核的发现策略。2 TST联合QFT-GIT试验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特异度更高,但其费用相对较高,建议在我国学生结核感染率较低且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学生入学结核筛查手段。第二部分石家庄市学生肺结核筛查结果分析目的:了解石家庄市入学新生结核患病及流行情况,为学校结核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石家庄市各区县2015-2016年173680名入学新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并做进一步的X线检查,以研究其结核感染与分布情况。结果:1两年PPD试验共检出活动性肺结核学生130例,新生结核菌素试验一般阳性率为13.40%(23306/173680),强阳性率4.10%(7069/173680)。城市新生PPD试验一般阳性和强阳性率均高于农村(χ~2值分别为260.78,81.67,P值均<0.001)。女生一般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高于男生(χ~2值分别为50.60,503.94,P值均<0.001)。不同学习阶段新生的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不同,PPD试验一般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有随学段呈增加的趋势。卡痕按学段分层发现,小学新生无卡痕组PPD试验强阳性率高于有卡痕组(χ~2=9.84,P=0.002)。有肺结核接触史的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的强阳性率高于无肺结核接触史的学生(χ~2=56.15,P<0.001)。2两种试剂比较发现TB-PPD组的一般阳性率高于BCG-PPD(χ~2=888.92,P<0.001),而强阳性率低于BCG-PPD组(χ~2=710.27,P<0.001)。结论:1应用结核菌素试验对石家庄市学生进行结核筛查,结果发现石家庄市结核感染情况不容乐观。通过性别分层发现,女生结核杆菌感染率高于男生;按学段分层发现,结核杆菌感染主要集中在中学和大学。建议加强对女生、中学和大学人群的筛查力度。2通过应用两种结核菌素试剂(TB-PPD和BCG-PPD)对石家庄学生结核的筛查发现,TB-PPD试剂适合用于检验儿童卡介苗是否接种成功,BCG-PPD试剂则适合用于活动性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