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是重点,利率市场化是未来必然趋势。影子银行在国外己日渐发展成熟,2007年的次贷危机使得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影子银行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国际上开始重视影子银行的监管。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产品逐步推新,种类增多,范围增大,产品涉及到普通居民、政府机关以及各种规模的企业。我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离不来当前的现实背景,虽然金融改革在不断深化,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压抑现象。直到今年7月贷款利率才放开,我国一直实行着利率双轨制,即我国存在两种利率,具体包括政府管制规定的利率和市场自发形成的利率。再加上政府根据经济形势,采取宏观调控,经常会设置贷款条件,限制贷款发放。我国许多融资主体通过传统金融的方式无法满足正常合理的融资愿望。影子银行能够规避监管,形式更为灵活自由,另外产品的投资收益率普遍高于存款利率,因此影子银行受到了市场上融资方和投资方的共同追捧。我国影子银行相对于国外起步晚,产品并不是建立在复杂的证券化链条之上,所以产品设计并不是特别复杂,暂时不会像国外影子银行那样会引起系统性金融危机,但是由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在不断扩张,配套的监管政策和法律设施却明显跟不上影子银行扩张的速度。近年来在小范围地区,已经发生了影子银行的兑付危机,市场上开始呈现资金空转现象。中国的监管层逐步认识到影子银行的风险,多次发布文件规范理财市场,今年6月的时候面对银行业的钱荒现象一改常态,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及时救助,而是静观其变。央行此举意在警示整个金融行业关注影子银行风险,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而不是仅仅只在影子银行圈内打转。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然而自身因为拥有期限错配问题、信用创造能力,背后的风险隐患不可忽视。第一部分介绍了文章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内涵与运行机制。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是深入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的基础。第三部分是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笔者将影子银行分成三类,分别对发展现状进行具体描述,并且介绍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第四部分是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国内外影子银行有很多不同。我国影子银行的产品设计并不特别复杂,杠杆水平并不高,所以笔者结合国情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的风险形式以及自身含有的系统性风险隐患。第五部分结合之前的分析最后分条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创新处在于文章综合多方面因素对影子银行作出了较为准确的界定,为文章之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另外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同时不忘记联系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实际研究,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出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演绎推理,进一步提出适用于中国的政策建议。尽管如此,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影子银行的知识体系庞大,本文对国外的影子银行分析不够详细,在风险分析和监管研究上只是立足于国内状况,没有借鉴国外影子银行的历史经验。另外因为我国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尚不完全统一,统计口径不完全相同,关于影子银行的具体规模并不准确统一,因此本文的数据分析并不详尽,主要依赖定性分析。本文结束后,我仍将对影子银行继续研究,改善不足,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继续加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