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着重表示,为完善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要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标准加以严格规范,并依据有关规定对失信责任主体进行严格限定,不得肆意增改。同时,程序的规范性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着重表示,为完善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要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标准加以严格规范,并依据有关规定对失信责任主体进行严格限定,不得肆意增改。同时,程序的规范性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机制尚不健全,仍需加强完善,同时进一步规范有关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奖惩、修复及退出。《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依据“谁认定,谁负责”的宗旨,并根据对应主体的行为诚信度及启动失信联合奖惩机制的必要性,进而研究出制定有关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的统一标准。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与失信联合惩戒措施一一对应。失信行为也是频频发生在生活的各领域之中,各个领域对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必然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当务之急应解决的必然是效力层级的问题,失信行为的认定以及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标准必定需要通过部门规章进行规定。在制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过程中,各部门应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去制定相应的部门规章。由于通过国家部委去统一制定关于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的部门规章,能够有效改善目前我国仅通过合作备忘录来规定失信联合惩戒措施这个不规范的情形,进而使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标准能够有法可依,从而规范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的法律规制展开具体而详细的研究。本文的大致研究内容是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的基本理论作以简单的介绍。包括失信行为认定的含义、严重失信与一般失信的区别、国家部委统一制度认定标准的必要性等。梳理我国当前关于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的立法现状、主要阐述我国当前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所遭遇的实践困境。主要有司法实践中对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标准不统一、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标准呈扩大化随意化趋势以及权力主体滥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行为的问责机制等问题。通过针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运行障碍的原因分析进而找到相应的完善措施。例如运用比例原则和利益衡量原则规制认定标准、细化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主体认定标准以及强化权力主体滥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行为的问责机制等。本文主要是从加强人权保障角度,保护失信主体的合法权益,并依法强化监督执法及司法活动,分析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关于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的理论及实践弊端,找出针对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的运行障碍及相对应的完善措施。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今社会,网络侵权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民法典》在原《侵权责任法》“通知-删除”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规定了错误通知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于平衡权利人与网络用户双方权利义务,发挥“通知-删除”规则立法宗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取法解释学的研究方法,依照法条逻辑围绕《民法典》第1195条第3款错误通知条款展开论述。论文第一部分对错误通知的概念作出了界定,认为错误通知是指权利人
数据时代的到来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数据成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此背景下,数据和流量的争夺成为竞争表现方式之一。在数据权利属性认识较为模糊的情况下,企业发展过程中,由数据抓取行为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由于数据抓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数据抓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产生了分歧。文章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司法实践中数据抓取不正当竞争行为十五个案例的相
传统合同法一直坚守合同相对性原则,但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场交易不再仅仅涉及原本的双方合同关系,交易需求以及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共同催生了第三人利益合同。我国《民法典》第522条新增第2款将真正第三人利益合同在立法上明确,赋予了第三人独立的给付请求权、拒绝权以及违约责任请求权等权利,这与第522条第1款的不真正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本质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即使新增的内容是对第三人利益合同更为完善的规定,但
在任何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时,都要认识到权力是必须受到监督的,不受监督的权力很容易超越法律界限。当前,对监委的监督是比较欠缺的,主要监督来源于监察机关的党内监督和自我监督,外部监督明显匮乏,“灯下黑”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要求强化监委监督职能、加大反腐斗争力度的进程。特约监察员制度不同于以往针对监委实施的内部监督机制,而是从外部着手,由外向内展开监督。特约监察员制度的优势在于特
随着环境损害救济问题的日益严峻,为应对环境损害救济的难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出台,经过不断的改革推广磋商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其中磋商参与作为磋商制度实施运行的保障措施,具有影响磋商成功与否的关键性作用,也就是说磋商参与的实践情况对磋商结果具有直接影响。目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以及全国各地的磋商实施办法中针对磋商参与问题所做的规范多是原
通过对2000年-2020年间三江平原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与构成、面积变化率、斑块变化以及转换特征的统计分析,系统地掌握其格局状况及变化特征,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宏观决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维护龙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综合评估可知,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2010年-2020年间的下降趋势略大于2000年-2010年间;2010年-2
我国对某种民事利益的保护方式分为法益保护模式和权利保护模式。法益保护模式属于消极保护,有碍于利益主体积极寻求救济;而权利保护模式具有积极内涵,且能够将特定利益确定为一项专属个人的私益。我国目前对人脸识别信息的制度建构是以个人信息为基础的,对于保护人脸识别信息没有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直到2021年,人脸识别信息才得到单独的规定和保护,但仅是最高法出台的司法解释,该解释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件均表明,我国采取
随着web3.0时代呼啸而来,网约顺风车作为新兴的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因其理念新颖、使用便捷、费用低廉成为大众出行的新选择,但由司机引发的交通事故及故意伤害等案件频现,乘客权益屡受侵害。此情况下,乘客的损害系由司机而非顺风车网络平台直接导致,平台的义务与责任如何判断,法院出现了用车模式混淆、法律适用混乱、裁判不统一等问题。用车模式不同,平台义务亦有差别,厘清网约顺风车的运行模式并基于该模式下平台所
司法实践中,民事判决理由所认定的事实对后诉产生何种效力存在许多争议。预决效力指前诉中已经确认的事实在后诉中所产生的影响后诉事实认定的拘束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第93条:“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实践中有时需要通过确认前诉判决理由中认定的事实的效力,进而作出后诉
习惯作为民法法源的法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占据重要地位。《民法典》第十条正式将习惯写入法条,并指出法律没有规定时可适用习惯。该条文引习惯入法,并为其司法适用奠定了基础,弥补了制定法的不足,但该条文表述模糊使习惯难以有效适用。本文从第十条的条文出发,通过多种解释对可以适用的“习惯”进行解读,论证习惯入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近年来,习惯争议案件遍及全国,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习惯司法适用现状却不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