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对犯罪的反向规制及其应用性展开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lan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除引言外,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以刑制罪”和“以刑量罪”两个前提概念的分析。此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刑法学视角下“以刑制罪”进行了论证:首先,从一个案件的审前处理入手,提出刑罪相互规制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比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研究角度、目的,指出在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不同学科领域,犯罪和刑罚所处的地位和关系模式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说在犯罪学领域,对刑罚的研究只是犯罪对策论中普通的一环,“因罪制刑”是对二者关系的精确概括的话,那么,在刑法学领域,对犯罪的研究则是围绕刑罚适用而展开的,某种行为之所以被定义为犯罪,是因为它必须用刑罚手段加以规制,刑罪关系模式的最佳概括应该是“以刑制罪”。最后,立足于我国刑法既定性又定量的犯罪概念立法模式,重申了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为摆脱“定罪免刑”所带来的逻辑困境,从哲学、逻辑、认识论以及刑事政策四个角度说明了“定罪免刑”与犯罪应受刑罚处罚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二部分,首先对犯罪轻重区分的立法实践与理论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指出尽管以法定刑作为区分犯罪轻重的标准存在局限,但在法定刑具有可比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做到“以刑量罪”。然后,结合法定刑幅度之间的轻重可比性分析提出了“以刑量罪”的初步方案:第一,区分单幅度法定刑之罪与多幅度法定刑之罪,确定抽象个罪轻重比较的基本单位;第二,在法定刑幅度之间无重叠时,可以直接进行抽象个罪的轻重比较;第三,在法定刑幅度存在重叠时,需要结合案件情况对具体个罪进行轻重比较。下篇,论证了刑法适用中处罚合理性的涵义和意义。此篇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结合理论与实例,从几个方面揭示了刑法适用中处罚合理性的基本涵义:从场合上看,处罚合理性问题产生于刑罚一般公正与个别公正相冲突之际;从方向上看,处罚合理性的实现既可能“避重就轻”,也可能“避轻就重”;从条件上看,处罚合理性的实现需要定罪“准确”、量刑适当;从限度上看,处罚合理性受刑法规定尤其是个罪法定刑的制约。认为秉承“以刑制罪”的理念,刑法适用中处罚合理性应当得到强调。然后对处罚合理性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从技术上说,以处罚合理性作为标尺考察定罪的准确性,是从根本上缓解刑法明确性困境的可行选择;从价值上说,处罚合理性是刑法获得公众认同的重要切合点。第二部分对处罚合理性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细致的讨论。首先指出现有刑法理论对刑法适用三段论的理解存在偏差。刑法适用逻辑推理并不单单是“定罪三段论”,在量刑中同样需要进行类似的推理。对量刑情节的认定,实际上也是刑法规范适用的逻辑过程。然后以刑法适用逻辑模式作为分析框架,主张将处罚合理性作为“前理解”纳入刑法适用(解释)过程。最后论证了“逆向型”定罪逻辑的合理性,并提出具体的操作途径。
其他文献
超越因果关系的问题从古罗马时期就开始被学者们探讨,但时至今日也没有形成相关理论,要想构建好超越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就必须明确超越因果关系的概念、性质、特征及分类,并
简要介绍了英国可持续建筑教育的现状,并通过分析其在推行相关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融合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取得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长期面临着西方和国内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多样化思潮的冲击。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复杂环境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社会思潮引领之路,其中经验做法
法律论证理论的研究源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非形式逻辑运动的兴起,近四十年来在欧美学界不断发展并获得了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逻辑学、修辞学、法学、哲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