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部门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作为大众旅游的替代品及生态保护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呈快速增长趋势,生态旅游者数量每年都以25%~30%的速度增长,生态旅游目的地竞争在日益加剧。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全面推进生态旅游”写入发展纲要。生态旅游的产生不仅适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和迫切需要改变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它的实施对于旅游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在前人有关生态旅游理论和旅游吸引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和专家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学科切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结合、统计分析、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基于“供需视角”主要研究了生态旅游吸引力系统中旅游市场细分、旅游动机差异和目的地吸引物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揭示生态旅游吸引力的产生机制和系统结构,深入分析影响吸引力强弱的因素,最终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本研究有助于找到生态旅游目的地供需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为实现生态旅游市场内精准定位,优化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界定了生态旅游吸引力的概念并构建了生态旅游吸引力系统,即客源地(Origin)-生态旅游吸引力(Attractiveness)-生态旅游目的地(Destination)(OAD系统)。认为生态旅游吸引力是指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挥观光、教育、学习、体验等多重功能,以生态美吸引旅游者前往该地的潜在或现实能力,这种能力除了与景观资源自身的质量相关外,还受到旅游者、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景观空间环境等多层面的综合影响。在OAD系统中,客源地是游客产生的来源之处,代表生态旅游的需求方面即旅游者;生态旅游目的地表示生态旅游的供给方面即目的地吸引物,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生态旅游吸引力是存在于旅游者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一种无形作用力,其大小是由旅游者在所受的正向作用力的推动下,通过克服一系列的阻力后最终的合力决定的。 2、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得出了前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出游动机的8个公因子。这8个公因子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体验文化>回归和了解自然>欣赏自然景观>获得旅行经历>情感寄托>饮食购物>休闲和放松>猎奇。并对8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被吸引到长白山的游客分为自然旅游者、文化景观出游者、饮食购物偏好者及积极游憩者4种类型。 3、基于前人的判别标准,识别出536名一般旅游者和101名生态旅游者。对一般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者的社会动机和吸引物动机的比较结果表明,四种最强的社会动机(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美、体验宁静、保护生态环境)和四种最强的吸引物动机(未受干扰的原始区域、地质地貌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长白山的典型景观)对于两类群体都是同等重要的,这表明传统上被描述为“自然旅游”游客们的共同取向。两类游客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者更关注景区细致的生态特征(如体验生态景观的自然美和宁静)(P<0.1),而一般旅游者更注重保护区的典型景观(天池、瀑布、峡谷、温泉),同时,探亲访友、跟家人在一起、远离家却享受到家的感觉也是该群体关注的重点。 4、基于生态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评价的理论基础,构建了由评价综合层(4个指标)、评价项目层(11个指标)和评价因子层(22个指标)组成的生态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和讨论了决定长白山生态旅游吸引力的各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旅游吸引物(0.329)在整个生态吸引力中所处的地位最为重要,其次为可进入性(0.265)和旅游设施(0.220),辅助性服务(0.186)排在最后。整体权重的排序表明,在评价项目层中,排在前两位的指标依次为自然吸引物(0.172)和文化资源(0.157),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居于并列第三的位置,均为0.133。而在评价因子层中,排在前五位的指标依次为历史古迹(0.055),民俗风情(0.054),内部穿梭服务(0.049),特殊节庆活动(0.048)和公路网络(0.046)。 5、基于旅游动机、市场细分及目的地吸引物评价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实现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即:①强化保护区的教育功能并创新经营理念;②开辟幽静区域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③利用文化创意型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游客;④营造人文关怀宣传理念,逐步提升优质服务意识;⑤重视文化景观出游者口味,积极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精品;⑥注重市场细分和多样化,不断创新景区管理方式;⑦增强社区参与意识,努力提高游客旅游体验;⑧确保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⑨提高目的地的可进入性;⑩实施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