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口头纠正性反馈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示范性议题,也是外语课堂互动的研究热点。目前诸多研究旨在探索反馈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从认知视角出发,以信息加工理论(如互动假说、注意假说)来解释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机制。少量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则考察教师或同伴在互动中通过反馈为学习者提供的支架式帮助如何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在这些口头纠正性反馈研究中,重铸因其自身的内隐性特征和高频的教学使用率而广受关注。此外,为了考察隐性反馈与显性反馈的效果差异,元语言反馈也常被用来与重铸进行对比研究。然而,无论是单一反馈,还是不同反馈的对比研究,学界均尚未形成一致结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些研究采用了单因素因果链式研究设计,即仅仅考察反馈方式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而未考虑诸如学习者个体差异、目标结构特征等因素可能对反馈效果造成的影响。鉴于此,本文通过口头图片描述任务以及师生一对一教学干预的量化研究,辅以质化访谈,探究口头纠正性反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一般过去时习得的影响,比较重铸与元语言反馈的效果差异,并考察工作记忆对反馈效果的调节作用,具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重铸和元语言反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一般过去时的习得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如果有,两者效果是否存在差异?(2)工作记忆能否预测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它与两种反馈方式的交互作用如何?研究采用“前测—干预—即时后测—延时后测”的实验设计,历时12周。第1周进行工作记忆能力测试和前测,选定受试并分组。第2、3、4周分别进行三次教学干预,师生一对一互动纠错。第5周进行即时后测,第12周进行延时后测。所有测试结束后,根据受试纠错效果和工作记忆能力等情况,从三组中分别抽取2人进行深度访谈。本研究的目标结构为英语一般过去时,通过口头图片描述任务,考察受试各个阶段的过去时使用正确率,用以测量口头纠正性反馈的效果。首先,工作记忆测试挑选出高工作记忆者和低工作记忆者。然后,根据过去时的前测成绩以及工作记忆测试的结果,选定78名大一学生为受试,分为三组,其中,重铸组27人(高工作记忆者14人,低工作记忆者13人);元语言反馈组26人(高工作记忆者14人,低工作记忆者12人),控制组25人(高工作记忆者13人,低工作记忆者12人)。重铸组对受试错误的表达进行重新组织表述,不给其他提示;元语言反馈组告诉受试错误之处,并提供正确的语言形式和元语言信息;控制组只需完成任务,不接受任何反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检验以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式处理研究数据,结果显示:1)重铸和元语言反馈均对学习者过去时的习得有效,但两者效果并无显著差异;2)无论哪种反馈方式,高工作记忆者的习得效果均好于低工作记忆者,其中元语言反馈组的高工作记忆者习得效果最佳;3)工作记忆能力对反馈效果具有较强预测力,但对不同反馈方式习得效果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通过对口头纠正性反馈方式与个体差异相互作用的探讨,深入阐释语言的表征、习得以及学习者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过程,为二语习得的反馈有效性理论提供时实证支持;并且通过对不同反馈方式有效性的比较,为教师运用各种反馈策略提供教学参考,从而实现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间的接口,因此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