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某沿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目标设置的内容、反应强度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探讨目标结构构建的统计学技术。方法调查在一三两个年级中进行,每个年级均分两阶段两组被试测试。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抽取某沿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194人,三年级学生198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两组被试者大学五年内计划实现的目标,选择反应强度占该年级所有被试者人数5%及以上的高频目标并制作成卡片,分析影响目标反应强度的相关因素;第二阶段另外抽取一年级学生112人,三年级学生114人,采用个体施测的方法,让该组被试者对所在年级第一阶段调查所获得的高频目标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这些目标内容的内在关联性,对任何两个目标被归入一类的次数(实为人数)进行统计,以作为这两个目标相似性测度,从而构建一个N×N的下三角矩阵。在此基础之上,对矩阵资料进行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构建目标的结构并计算每簇目标的平均反应强度。结果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所设置的目标中,高频目标的项目数分别为46个和48个,目标设置的内容和反应强度受到年级、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之女、是否为班委、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构建的两个年级目标结构中,目标体系均可以由11个基本簇、4个中阶簇和2个高阶簇来表征。结论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与三年级学生目标设置的内容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现实培养目标基本相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对学业成绩的重视超过了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设置的技巧未能充分掌握。⑵目标结构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⑶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在目标结构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11种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中,可以可变类平均法作为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