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观察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胃动素(MTL)和血浆胆囊收缩素(CCK)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疏肝和胃方(由柴胡15g、黄芩9g、白芍20g、瓜蒌15g、半夏6g、黄连6g、蒲公英15g、郁金10g、荔枝核15g、苏叶10g、枳实10g、陈皮10g、鸡内金9g组成)煎剂治疗,对照组服用西沙比利治疗,两组均服药八周。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其他促胃动力药并正常饮食。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胃镜情况。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空腹采血测定血浆MTL、血浆CCK水平。抗凝试管中预先加入0.3mol/L EDTA 60μL和抑肽酶60μL,检测日受试者清晨空腹至少8hr,空腹采静脉血4mL,置于抗凝管中,2mL置于普通试管中,立即置于冰浴中,于4℃以下2500 cpm分离20 min,取血浆于-20℃保存待测。血浆MTL、血浆CCK水平放免测定分别按说明书操作。观察治疗期间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1)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胃镜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胃镜显示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血浆MTL和血浆CCK水平变化:治疗组治疗前血浆MTL水平为(226.37±39.14)pg/ml。治疗后,患者血浆MTL水平为(324.50±15.44)pg/ml,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血浆CCK水平(5.73±1.66)pmol/L,治疗后,血浆CCK水平为(2.66±0.85)pmol/L,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血浆MTL水平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CK浓度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安全性评估: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应用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郁热型BRG有显著疗效。其疗效优于西沙比利对照组。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郁热型BRG有明显增高血浆MTL的效果,有明显降低血浆CCK的作用。研究结果从临床角度验证了疏肝和胃方治疗BRG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提示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且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价值。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对其胃肠激素的检测,探讨疏肝和胃方治疗BRG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成熟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中药大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模型组、正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灌胃牛胆酸钠、胰酶、卵磷脂法造模。造模后第8天开始治疗:中药大剂量组和中药小剂量组分别按30g生药/kg体重和15g生药/kg体重每日灌胃疏肝和胃方(由柴胡、黄芩、白芍、瓜蒌、半夏、黄连、蒲公英、郁金、荔枝核、苏叶、枳实、陈皮、鸡内金组成)煎剂2次,正常组、模型组每日灌胃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均连续灌胃7天。末次给药后禁食24小时,断头取血,每只取血4ml。做以下指标测定:大鼠体重、血浆胃动素(MTL)、血清胃泌素(GAS)。结果:(1)大鼠体重变化:治疗后与造模前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变化与正常组体重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中药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大鼠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大剂量组大鼠体重与中药小剂量组大鼠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2)血浆胃动素MTL:两中药组血浆MTL(230.6±35.48)pg/ml &(228.5±29.98)pg/ml显著高于模型组(180.3±26.96)pg/ml(P<0.05),与正常组(227.6±16.97)pg/ml较差异不明显(P>0.05)。中药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血清GAS水平:两中药组血清GAS水平(113.4±10.55)pg/ml &(112.9±11.85)pg/ml均显著高于模型组(81.5±13.88)pg/ml(P<0.05),与正常组(121.0±10.17) pg/ml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中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疏肝和胃方可能在于通过调节胃肠激素MTL和GAS的分泌与释放从而促进胃肠推进运动,调整胃肠动力,加快食物排空,减轻胃黏膜损伤,加强胃黏膜营养和防御机能以治疗B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