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中的入北南士,主要是指随西魏的南进而进入到西魏北周社会、接受西魏北周统辖的原南朝士人群体。径以“南朝士人”名之的原因在于,侯景之乱使建康的士族受到了严重打击,梁元帝在江陵称号,使南朝的政治重心一度由下游转移到上游。而西魏平江陵并徙民关中,意味着代表了当时南朝政治文化水平的一大批士人集体入北。这些入北南士在宇文氏政权中的任用状况,及其对西魏北周政治体华夏化所起到的作用,是本文的考察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南士入北这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与前人在宏观视野上的论述进行对话,对南北朝向隋唐转向的过程作一细化的考察。文章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考辨、对历史书写的分析,以及文史互证等方法,参考制度史、专门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尝试对问题进行研究。正史中存在着一种关于南士入北的典型叙事,其核心为优礼与重视南士。然而仔细考察史料,便会发现这种优礼仅施用于极小部分群体亦即南士高层之中。且史传中的虚美之词与真实情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而包括广大中下层士族在内的南朝降民在入北之初均处于奴婢的身份,状况悲惨。另一方面,随着西魏北周领土扩张的推进,没入奴籍的南朝降民在逐渐被放免。入北南士之中,有一部分人因陈、周通好之故,得以放归南朝。而上述被优礼的南士高层则不被允许南归。宇文氏在归与不归之间,存在着一种选择与权衡的尺度。水平平平者可以南归,而南士中的精英人才要被留下。这一前后延绵二十余年的放归南士进程,同时也是另一部分南士被宇文氏留用的历程,北周政权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中迅速成长。“楚材周用”是周武帝在同背景为南士的臣子对答时不止一次使用过的修辞。这一修辞源自华夏典故,体现出西魏北周政权对于这些入北南士的政策与态度。西魏北周推行以摹仿周礼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与政治文化,它所代表的是对华夏传统中的“三代之治”的回应与超越。宇文氏政权在政治文化领域的野心,表明了它对于正统性的追求。入北南士对于西魏北周政治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六官制的制定中,有南士的参与。明帝朝存在的麟趾殿和武帝朝成立延续至北周末年的露门学,是两个任用了大量入北南士而从事朝廷文化事业建设的机构。前者负责图籍整理与著述,后者进行经学讲授。麟趾殿的设置,是对南朝梁制度的模仿,并对后来的隋唐皇家著述机构产生了影响。可以说,这是北周对南朝文物所给予之刺激的回应。露门学所处的地点特殊,可见其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殊性。大量南士跻身露门学,也因之而具有了深意。从麟趾殿到露门学,可以看出北周对于南士的任用在升级。此外,在制造北周的历法、修定朝廷正式场合所使用的雅乐等方面,入北南士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职官来看,入北南士无法进入西魏北周的政治上层。另一方面,北周的君主把南士的文化才能收归己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动。除麟趾殿与露门学这两个专门机构外,入北南士较多担任的官职,尚有两类。一类为文书撰写性质,包括为各级军府与宗室诸王承担记室等职务的属僚、中央朝廷的内史诸官。另一类为东宫和宗室诸王的师友侍从。上述诸职官都具有强烈的文学性质。入北南士与北周皇族之间的文学活动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着。一些北周皇族表现出了良好的文学修养与强烈的文学爱好,入北南士能够受到他们的重视,并得以担任上述官职,很大程度与此相关。同时,与入北南士之间的文学交游,也在刺激和培养着他们的文学兴趣与能力。北周宫廷中弥漫着南朝化的文学聚会氛围,而以皇帝为核心的皇族是这种风气的主导者。西魏北周在对入北南士的任用过程中,逐步确立自身作为文化中华的正统性地位。而此种对待南士的态度与任用南士的政策,作为一种趋势,在周隋禅代后依然可以见到。隋灭陈以后的陈士入隋,其状况与西魏北周时期的梁士周用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