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CBCT影像学资料分析成年人上颌磨牙区上颌窦腭侧骨壁最小厚度及上颌磨牙缺失位点牙槽突密度、上颌窦腭侧骨壁密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对上颌后牙缺失,种植区骨高度不足且上颌窦腭侧骨壁厚度(Palatal bone thickness,PBT)>4mm的病例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挤压、扩张提升上颌窦底的手术方式,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随访观察影像学及临床效果,探讨手术方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解放军第105医院口腔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BCT影像资料175份纳入统计,共700个测量位点,分析比较上颌磨牙区上颌窦腭侧骨壁厚度、上颌磨牙区牙槽突密度及上颌窦腭侧骨壁密度的变化规律。通过SPSS 17.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解放军第105医院口腔科行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共24例,术前获取患者知情同意,并告知手术方式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手术方式,共植入37颗种植体,平均6个月左右行单冠修复。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时,通过cbct影像测量种植体根部新骨形成的高度,冠修复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时统计种植体的存留率。结果:第一部分:(1)通过对175份符合条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以下结果:男性93例,女性82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96岁,平均年龄57.0岁。共700个测量位点,147个第一磨牙缺失,pbt值为4.438±2.377mm,203个第一磨牙存留,pbt值为4.961±2.143mm,163个第二磨牙缺失,pbt值为3.163±1.891mm,187个第二磨牙存留,pbt值为3.373±1.705mm。第一磨牙缺失位点pbt最大值为10.48mm,最小值为0.81mm;第一磨牙存留位点pbt最大值为10.31mm,最小值为0.87mm;第二磨牙缺失位点pbt最大值为9.21mm,最小值为0.58mm;第二磨牙存留位点pbt最大值为8.64mm,最小值为0.81mm。(2)129个骨密度测量位点,牙槽突密度为372.78±207.49(hounsfield,hu),上颌窦腭侧骨壁密度为516.74±236.60hu。第二部分:术后6个月复诊时,37颗种植体均顺利完成单冠修复,冠修复后12个月复诊时,37颗种植体均能正常行使功能,一年成功率100%。受植区平均牙槽骨高度为(6.7±0.8)mm,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2±0.6)mm。上颌窦底种植体周围有新骨形成,术后6个月平均成骨2.1mm,术后12个月平均成骨2.3mm。结论:(1)上颌第一磨牙位点的上颌窦腭侧骨壁厚度和上颌第二磨牙位点的上颌窦腭侧骨壁厚度存在显著差异,且第一磨牙位点上颌窦腭侧壁厚度大于第二磨牙位点。(2)上颌第一磨牙存留位点的上颌窦腭侧骨壁厚度大于第一磨牙缺失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二磨牙存留位点和上颌第二磨牙缺失位点的上颌窦腭侧骨壁厚度无显著性差异。(3)上颌磨牙区上颌窦腭侧骨壁密度和牙槽突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且上颌窦腭侧骨壁密度大于牙槽突密度。(4)上颌磨牙区骨密度在55岁以后有明显降低,男性的上颌磨牙区牙槽突和上颌窦腭侧骨壁密度均高于女性。(5)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采用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手术方式是可行的,挤压至种植体根部的上颌窦腭侧骨壁具有促进新骨形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