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较早期的心理学研究历史中,情绪实际上一直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忽视。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界掀起了“认知革命”。得益于这场学术革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情绪的研究获得了心理学家们的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其中一项重要的影响,就是催生了“无意识情绪研究”这个古老又崭新的研究领域。虽然Freud关于无意识心理的理论对20世纪的各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却是:在科学心理学内部对人类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探讨实际上与Freud关系不大。1976年,Paul Rozin提出了“认知无意识”的观点,并逐渐得到心理学家们的接受,从而为“无意识情绪”研究的诞生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在对当代情绪理论模型-Coon情绪理论模型的继承及创新的基础上所诞生的Wiens模型,整合了关于无意识情绪的两大研究方向:刺激聚焦途径及体验聚焦途径,指出了传统无意识情绪研究(刺激聚焦途径)所面临的巨大争议及挑战。传统意义上“无意识情绪”的研究(刺激聚焦途径),实际上主要通过实验设计(目前主要是采用“背景掩蔽+阈下启动”的技术)来操控情绪刺激的输入。研究者们假设,如果被试虽然意识不到情绪刺激的输入(从而导致个体对该情绪刺激进行无意识加工),但是实验者却记录到了被试后续的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或生理反应,那么,无意识情绪就发生了。但该种途径目前所面临重大争议,主要来自以下的两个方面:(1)究竟该怎样去测量个体对阈下受掩蔽刺激的意识水平或意识程度?(2)该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本质上是否可能由被试对阈下受掩蔽刺激的残留意识所引发?关于意识水平的测量,目前在整个科学界都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而目前采用该途径所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又难以有力证实研究中所取得的情绪效应与个体的阈下受掩蔽刺激的残留意识全无关系。因此,传统意义上无意识情绪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却也饱受争议。我们在此基础上作出推断,无意识情绪研究的新方向应该是体验聚焦途径。在体验聚焦途径下,研究者们采用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不再重视情绪刺激的输入进程是否进入意识,转而强调如果个体能够提供可信的情绪进程信号(行为信号或生理反应信号)来表明所诱发情绪的确发生了,同时口头报告没有情绪体验(feeling/mood)的改变(表明该诱发情绪、未进入意识水平),即可证实无意识情绪的存在。在实验室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情绪刺激都是缺少背景掩蔽并阈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无意识情绪研究新方向的体验聚焦途径,或许的确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对该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的本质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1)如果仅仅利用间接的测量来证明某种情绪的存在,其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否由情绪强度(emotion’s intensity)的差异导致?(2)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与传统的可意识情绪,是否可能分属于情绪加工过程的两个互补的方面或两个不同的层次?基于上述实际情况,一方面,为对传统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效应进行验证,我们设计了研究一;但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传统无意识情绪研究目前所面临的争议日多,而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研究又相当少见的现象,我们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放在探索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研究上,从而设计了研究二、研究三及研究四,共同目的均在于探索体验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研究一旨在探索刺激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本研究采用刺激的阈下呈现加背景掩蔽范式。首先阈下呈现20毫秒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性场景图片给被试,接着呈现800毫秒经过模糊化处理后的中性面孔图片给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屏幕上呈现的模糊脸孔图片表达的是积极表情还是消极表情。研究一发现N80-120可能是本研究条件下所获得的关于刺激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研究二的设计思想来源于Watson的很著名同时也很有争议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该著名实验的主要研究发现为,通过对“恐惧”这种情绪的经典条件化及其泛化,小阿尔伯特不仅仅对原本对他而言是中性刺激的白鼠感到恐惧,他还害怕白色的兔子,白色的狗等所有这些具备“白色的毛茸茸的”共同特征的东西(前测表明,这些东西在起初对他而言都是中性刺激的)。受到该实验的启发,我们决定将无创的ERP脑电技术与上述研究的具体设计思想相结合,从而对Wiens模型中体验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具体来说,我们选定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三位数作为中性刺激;而情绪性面孔则是无条件刺激。在我们实验的条件化阶段,我们将上述两类刺激配对呈现给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尽力记住所呈现的三位数的同时,忽略掉情绪性面孔刺激的呈现。在56×5个这样的trial后;试验将进入测试阶段:仅仅给被试呈现一些数字(三类三位数),而被试的任务是进行判断:屏幕上所呈现的三位数在刚才的学习阶段是否出现过(内隐情绪任务)?研究二发现LPC300-600可能是本研究条件下所获得的关于体验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研究三使用内隐情绪任务范式,配合不同的实验材料及实验流程,进一步对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进行探索。具体为给被试随机呈现具有自信概念含义的四字中国成语(前测表明可诱发出观看者的积极情绪体验)或具有自负概念含义的四字中国成语(前测表明可诱发出观看者的消极情绪体验),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屏幕上呈现的四字成语的概念含义是自信还是自负。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不同于研究二的内隐情绪范式及实验材料和任务流程,从而对研究二所已经取得的体验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进行验证。研究三发现LPC470-570可能是本研究条件下所获得的关于体验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这就从某个角度支持了研究二的发现。研究四使用内隐情绪任务范式,配合不同的实验材料及实验流程,进一步对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进行探索。具体来说就是,随机给被试呈现地球人面孔图片或者是外星人面孔图片(前测表明可诱发出观看者的消极情绪体验)。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屏幕上所呈现的图片究竟是地球人还是外星人。由于该任务要求被试所进行的是一种与情绪无关的面孔类别判断任务,因此,被试并不需要对屏幕上所呈现的刺激进行主动的情绪加工,由此,可以产生在研究四的具体实验条件下的“内隐情绪任务”。研究四发现,LPC200-450可能是本研究条件下所获得的关于体验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这就从某个角度支持了上述研究二及研究三的发现。结合研究二、三及四的研究结果,我们推论,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很可能是一个早期的LPC成分。这是国内外目前首次推断出的关于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的电生理学效应。另外,由于目前已有的关于情绪的ERP研究结果表明,LPC很可能的确可以表征传统意义上由可意识情绪启动所诱发的脑波。因此,我们进一步推测,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与传统的可意识情绪,可能分属于情绪加工过程的两个互补的方面或两个不同的层次。心理学上的意识与无意识,可能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泾渭分明。综上所述,结合对四个研究结果的深入分析及Wiens无意识情绪模型,我们得出本论文总的结论如下:(1)Wiens模型中的刺激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可能为N80-120;(2)Wiens模型中的体验聚焦途径下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电生理学效应,则可能为一个较早的晚期正成分(较早的LPC);(3)Wiens模型中刺激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我们推断,其大脑加工机制可能在本质上有别于Wiens模型中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4)根据本研究条件下的“较早的LPC”与“传统的LPC”之间的既相似又有区别的特点,我们推测:Wiens模型中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可能与传统的可意识情绪之间具备某种程度的联系甚至重合,也即具备一种“相辅相成”的联系。论文的最后对该领域将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