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共同兴趣自愿组合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经学校一定程序而组成的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团体。学生社团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有着认知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行为规范的德育功能;有完善知识经验结构、提高求知欲和丰富信息资源的智育功能;有调节心理机制和提高身心健康的体育功能;有塑造美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和追求美的生活的美育功能。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属于一种隐形教育。当下,随着高校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使学校固定班级“动态化”,班级的界限被淡化了,学生群体不断趋向小型化、分散化和个性化。在学生兴趣和爱好基础上建立的学生社团组织却蓬勃发展,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研究大学生社团的潜在课程功能,从潜在课程的角度来展现其教育作用,不仅全面而科学审视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影响,还有利于深化学生工作的改革和开阔学生社团建设工作思路。但是,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学术界直接相关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文献发现,不是学生社团组织与潜在课程没有关系,没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而是因为我们对此领域缺乏关注。已有实证研究的重点在于中小学教育中的潜在课程,高校领域相对关注的少,尤其是在学生组织领域更是缺乏探索与分析。为能科学有效的利用学生社团组织这一蓬勃发展的教育资源,促进其健康的发展,我们提出了本项研究。目的是通过理论逻辑论述,分析潜在课程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并结合实例中学生对潜在课程影响的认可度及其发现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以功能理论、主体性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等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学生社团组织本质特征和潜在课程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对学生社团组织的潜在课程功能进行了概括,自编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情况调查问卷,在西南大学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5名社团成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首先,在学生社团构成现状方面:学生社团组织的存在价值得到普遍认同;绝大部分学生认同社团的道德教育功能;求乐、求知是学生社团文化的重要目的;年级不同,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需求也不同;活动质量是决定学生参加社团的根本原因;人格魅力是社团核心人物的重要品质。其次,在学生社团的潜在课程功能作用方面:学生对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潜在课程功能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上的认可度总体上不高;学生对于学生社团的潜在课程功能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上的认可度有高低差异,智育最高,美育最低;德育、智育、体育及美育的教育影响对于有无社团经历两种群体没有显著差异。基于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当前学生社团组织中存在以下问题:潜在课程的教育功能总体上重视度不高;学生社团的价值选择导向作用迷失及其美育功能缺失。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意识觉醒,这是潜在课程功能发挥的前提;二是“文化化人”,营造物质、制度、精神和谐的氛围;三是“文本”塑造,科学设计学生社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