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同种异体主动脉移植行主动脉替换术或右室流出道重建,使心脏外科领域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1966年Ross和Someville应用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进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获得成功。但早期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的临床效果并不满意,主要表现为钙化,瓣膜退变等。随着灭菌方法和低温保存技术的进步,同种异体主动脉的应用得到了重新重视。与人工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相比,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易于植入,出血少,跨瓣压力阶差小,血栓形成率、溶血发生率明显降低。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于移植物的远期效果。目前面临的是同种异体主动脉移植物的退化,钙化及梗阻等问题。免疫排斥反应在主动脉移植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同种异体血管的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不但能明确其排斥反应的机理,还能够指导临床工作,为寻找合适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药物提供理论依据。TNF-α是单核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是免疫炎性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本研究通过建立同种异体主动脉补片移植模型,研究环孢霉素A对大鼠同种异体主动脉补片移植后免疫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以及移植物的病理变化。材料与方法选择健康Wistar大鼠48只作为受体,SD的大鼠20只作为供体,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实验组:将液氮低温保存的SD大鼠的主动补片异位植入Wistar大鼠的腹主动脉。免疫干预组:将液氮低温保存的SD大鼠的主动补片异位植入Wistar大鼠的腹主动脉,移植后第一天开始给予环孢霉素A,剂量5mg/kg/day。对照组:假移植组,将腹主动脉纵行切开后直接吻合。移植后每组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21天取材,每组每次处死4只大鼠。实验大鼠用10%水合氯醛液2 ml/kg麻醉,在无菌条件下开腹行腹主动脉取血,取血后1500rpm离心15分钟取血清。收集血清后置于-80℃冰箱保存,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其TNF-α活性。移植大鼠腹主动脉放血后,在显微镜下分离取出移植物。经生理盐水冲洗后,置4%多聚甲醛固定6-24h,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成2μm石蜡切片,HE染色。然后观察外膜单核细胞浸润数。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多重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理变化:实验组可明显看到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干预组也可见明显单核细胞浸润,但实验组与之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TNF-α活性变化:实验组可明显看到TNF-α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干预组也可见TNF-α活性明显升高,但实验组与之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低温保存同种异体主动脉移植物移植后有明确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2、环孢霉素A对主动脉异体移植物移植后单核细胞的浸润及TNF-α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