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要在国际社会中塑造良好的形象,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影响力,而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是促进文化传播的工具。所以要传播中国的文化,需要做好翻译工作。做好翻译工作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术语是中国典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进行典籍翻译时,术语的翻译极为重要。术语翻译的失败可能会引起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从而不利于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熟练掌握特定专业术语及其翻译对译者极其重要,因为译者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译者错误的术语翻译可能导致贸易的中断、交流的失败,甚至引起外交争端。所以,译者应注重自身术语翻译能力的提高。《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典籍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司马迁意志和毕生学识的体现。同时这部史书中包含着丰富的历法和地理知识。华兹生(Burton Watson)和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分别翻译了《史记》,他们的译本是迄今为止《史记》较为完整的英译版本。本文的语料来源于中文版《史记》、华兹生的《史记》英译本{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以及倪豪士的《史记》英译本(The Grand Scibe’s Records)。本文以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华兹生和倪豪士在翻译《史记》中的历法术语和地理术语时使用的翻译方法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对等翻译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学界关于《史记》以及术语翻译的研究成果,总体概述了华兹生和倪豪士《史记》英译本的信息和风格。第三部分研究了历法术语的翻译方法,发现译者主要采取了音译和加注的翻译方法。第四部分探讨了地理术语的研究方法。地理术语主要包括地名、山川湖泊、植物、动物、土壤、资源、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属于,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音译、加注、使用描述性表达方式等。第五部分是结论。本文认为在翻译历法术语和地理术语的过程中,使用对等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技巧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原文术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