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化问题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热点。人类进入全球经济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当今文化、艺术发展趋势的分析当然不能自外于经济全球化这一基本时代特征。1993年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邀请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阿里夫·德里克来华系统介绍西方的全球资本主义理论,这是中国第一次对西方全球化理论的系统介绍。1998年3月9日,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代表团的讨论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辨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人民日报》1998年3月9日)国家最高领导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问题在中国的研究 全球化关涉到人类面临的新的历史进程,因而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的“接轨”是否同时意味着文化亦需“接轨”?9·11事件之后,民族主义是否会日益成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的情绪?普世主义又是怎样以某种正义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这些问题随同经济全球化大潮一并出现。在这新一轮文化大融合、大冲撞中,西方世界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又在多大程度上被西化或后殖民化?中西方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后现代文化本质是多元共存还是一元专断?这一系列问题均是全球化现象下潜伏着的危机话语;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化,然而,发达国家却由此面临着资金外流、失业率上升、社会福利下降等困窘,因而导致发达国家又在不断出现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甚至发生暴力、流血、死人的悲剧,种种错综复杂、扑朔迷漓的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什么? 然而,挟经济全球化之威而兴起的文化全球化并不那么畅通无阻,表面的文化融合、文化大同的民主氛围中,潜伏着诸多不和谐因素。民族文化是几千年来历史与传统的深厚积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象征、神话、传说、宗教、语言,由此而形成的民族隔阂是难以逾越的,因此,异质文化间的交流难免误读与纷争,若这种误读与纷争源于强权与不平等,则应予以高度警提。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领域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交流障碍,揭示文化全球化的另一副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