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多时间尺度蒸散特征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b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散是地表向大气输送的水汽总通量,也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水文-生态过程耦合的纽带,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蒸散特征对区域农牧业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和生态屏障构建意义明显。本文以盐池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站点气象数据、通量观测数据和空间遥感数据,基于涡度相关方法、BESS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作物系数法,在多种时间尺度上分析了盐池荒漠草原的蒸散特征,并探讨了驱动蒸散演变的主要环境要素,揭示了盐池荒漠草原蒸散演变的内在机制。论文取得以下几点成果和结论:(1)2016年5~9月,盐池站有效能量与湍流通量的回归斜率介于0.63~-0.73,能量闭合程度较高,通量数据质量可靠;各能量分量的平均日动态“单峰”形态明显,但峰值不一致,能量分配呈现显著的昼夜差异;生长季不同阶段,土壤可消耗水分决定湍流通量的分配,土壤湿润条件下能量分配以潜热通量为主。(2)生长季日均蒸散为1.91 mm·d1,不同生长阶段的蒸散日动态存在明显差异;有效降水后的连续晴天,蒸散随土壤水分变化呈现“阶梯状”递减趋势;生长季的蒸散总量高于降水量,生态系统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地下水分亏缺明显;在日尺度上,净辐射、10cm 土壤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均与蒸散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通过表层土壤水分影响蒸散对环境要素的响应程度。(3)BESS模型可用于盐池荒漠草原实际蒸散的模拟;2004~2016年,盐池荒漠草原春、夏、秋、冬各季节的的日均蒸散分别为0.55mm-d-1、1.1.1 mm d-1、0.72mm d-1、0.17mm d-1;多年实际蒸散介于205.74~273.41 mm,蒸散及其组分均呈显著增强趋势,年际波动明显;降水的年内分配格局影响蒸散总量的年际变化;蒸发比远高于蒸腾比,蒸发是盐池荒漠草原最主要的水分支出项。(4)1954~2016年,盐池县平均潜在蒸散1202.75 mm,并以1.97 mm·a-1(P<0.05)的速率上升,但总体变化趋势存在阶段性;潜在蒸散的Hurst指数达0.87,未来潜在蒸散的变化趋势将与当前的下降趋势保持一致;受气候系统波动,潜在蒸散在年代际尺度上分别具有15.75年和31.50年的周期特征;潜在蒸散对气温增高响应强烈,年平均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是影响潜在蒸散年际波动的主要因素。(5)结合潜在蒸散和作物系数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盐池荒漠草原的实际蒸散,但实际应用中需采用诸多环境要素对作物系数进行修正。
其他文献
明清时期,《孙子兵法》在文献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其人其书进行了深入考证,对《孙子兵法》文辞有进一步的疏解和注释,对《孙子兵法》文
<正>该文研究了碳酸钙原位沉淀法对漂白蔗渣化学浆纤维光学性能改善的效果。结果表明:(1)碳酸钙原位沉淀法能显著提高蔗渣浆抄出来的纸张的光散射系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费孝通先生通过对文化和学术的深入思考而提出了"文化自觉"思想。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来诠释"文化自觉"的历程,并提醒我
目的:分析运用中医体质调养消化道的肿瘤患者,研究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选择20例患者进行研究,都是采用手术治疗消化道的肿瘤,通过中医的辨体和辨证治疗以及中医调养,对所有的患者
自少先队活动课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后,少先队活动课倍受重视。发挥少先队自身的优势和力量,需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因此,加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建设刻不容缓。《少先队活动课程指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升手术室护士洗手依从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手术室护士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2014年度实行品管圈活动。对比(1)干预前后护士平均手卫生时间及日均洗手
德保县通怀锰矿矿山建设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地下平硐采矿引发采空区地面塌陷,并引发地面崩塌、滑坡、地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大,危险性
目的:探讨贵州豆豉酶提取物的溶栓活性和溶栓机理。方法: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和溶解血凝块试验法研究贵州豆豉酶提取物的溶栓活性,用加热和未加热纤维蛋白平板分别检测豆豉酶提取物
<正>陕西销售西安分公司"店小二"模式,破解了加油站效率低下、多路指挥、管理空白等难题。看到客人老远就打招呼,鞍前马后殷勤周到……影视剧中的"店小二"形象总是深入人心。
农村的发展是一件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大事,我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村地区的建设,不仅要在产业上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要在人居环境和发展模式上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绿色发展靠拢,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这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然而农村生态建设与城市存在明显的不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仅在生态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而且在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上存在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