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散是地表向大气输送的水汽总通量,也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水文-生态过程耦合的纽带,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蒸散特征对区域农牧业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和生态屏障构建意义明显。本文以盐池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站点气象数据、通量观测数据和空间遥感数据,基于涡度相关方法、BESS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作物系数法,在多种时间尺度上分析了盐池荒漠草原的蒸散特征,并探讨了驱动蒸散演变的主要环境要素,揭示了盐池荒漠草原蒸散演变的内在机制。论文取得以下几点成果和结论:(1)2016年5~9月,盐池站有效能量与湍流通量的回归斜率介于0.63~-0.73,能量闭合程度较高,通量数据质量可靠;各能量分量的平均日动态“单峰”形态明显,但峰值不一致,能量分配呈现显著的昼夜差异;生长季不同阶段,土壤可消耗水分决定湍流通量的分配,土壤湿润条件下能量分配以潜热通量为主。(2)生长季日均蒸散为1.91 mm·d1,不同生长阶段的蒸散日动态存在明显差异;有效降水后的连续晴天,蒸散随土壤水分变化呈现“阶梯状”递减趋势;生长季的蒸散总量高于降水量,生态系统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地下水分亏缺明显;在日尺度上,净辐射、10cm 土壤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均与蒸散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通过表层土壤水分影响蒸散对环境要素的响应程度。(3)BESS模型可用于盐池荒漠草原实际蒸散的模拟;2004~2016年,盐池荒漠草原春、夏、秋、冬各季节的的日均蒸散分别为0.55mm-d-1、1.1.1 mm d-1、0.72mm d-1、0.17mm d-1;多年实际蒸散介于205.74~273.41 mm,蒸散及其组分均呈显著增强趋势,年际波动明显;降水的年内分配格局影响蒸散总量的年际变化;蒸发比远高于蒸腾比,蒸发是盐池荒漠草原最主要的水分支出项。(4)1954~2016年,盐池县平均潜在蒸散1202.75 mm,并以1.97 mm·a-1(P<0.05)的速率上升,但总体变化趋势存在阶段性;潜在蒸散的Hurst指数达0.87,未来潜在蒸散的变化趋势将与当前的下降趋势保持一致;受气候系统波动,潜在蒸散在年代际尺度上分别具有15.75年和31.50年的周期特征;潜在蒸散对气温增高响应强烈,年平均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是影响潜在蒸散年际波动的主要因素。(5)结合潜在蒸散和作物系数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盐池荒漠草原的实际蒸散,但实际应用中需采用诸多环境要素对作物系数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