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矿井易形成高温高湿的恶劣环境,热灾害问题突出。高温高湿环境不仅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升高,而且会危害职工身体健康。因此,研究热湿环境对矿工人体机能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将热源分为相对热源、绝对热源和其它热源三类,详细分析了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形成机理;其次,分析人体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可定量研究的参数,确定评价指标;根据研究需要建立实验方案,制定测量记录表;然后,通过对实验获取的数据取均值,分析了不同环境中人体指标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人机工效学和生物节律理论,确定工效偏离情况,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对策。实验是在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环境舱内进行,实验样本是18至28岁的男性学生,将实验环境定为34℃60%、36℃60%、38℃60%、40℃60%、34℃80%、36℃80%、38℃80%、40℃80%八种温湿度组合,试验内容是完成静立看书、做操和托举哑铃三种强度的运动。在实验中测量并记录实验者的生理、心理、行为指标数据,生理指标是口腔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心率、血压,心理指标是人体热感觉指数和疲劳指数,行为参数是臂力、反应力、记忆力。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温度、湿度和劳动强度增加幅度同生理、心理、行为能力的下降幅度和变化速率呈正比关系,反应力和记忆力因人体应激作用存在能力小幅提升现象;在初始进入热湿环境的半小时内各指标变化明显,变化幅度是明显到平缓再明显;分析得到人体口腔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心率、热感觉打分值的安全极限值分别为37.6℃、37.3℃、140次/分钟、19分;对行为的三个分指标赋加权值分析,湿度60%时,效率同最优工作效率偏离率在10%以上,最高达到70%,实验3小时后工效下降速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