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专有项生动反映着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许多讲话者、作家或叙述者经常在其演讲、著作和故事中引用或使用中国文化专有项。理解中国文化专有项无疑对理解中国文化至关重要,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许多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朋友。然而众所周知,由于两种文化间语言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将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成英文或其他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中国文化专有项,如“草木皆兵、箭在弦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解释起来很困难。因此,本论文选取中国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让更多外国朋友熟知富含中国特色的表达,也对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来说十分必要。 尽管对中国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的研究并不在少数,其研究重点大多在讨论翻译到底是应该更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还是更接近原文?所使用的也大多是翻译理论如动态对等或目的论等。因此,本文作者决定从另一个视角——模因论,来看待这个问题。模因论是基于经典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理论。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及进化,而模因论关心人类文化的进化和传播。其核心概念是模因——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的类比。模因论诞生伊始便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关注,比如: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传播和翻译学。他们逐渐发现模因在解释一些复杂问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篇文章试图将模因论与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结合起来,看看我们是否能让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变得更容易。 在模因论的视角下,每一个中国文化专有项及其译文都可以被看作一个个模因,因此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便也成了英译模因在两种语言间传递的过程。本文搜集了前朱镕基总理五年间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录音稿,对其中出现过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再结合强势模因的特征和模因自身的复制过程,提出了针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原则和针对各个不同种类的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希望能为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