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现代汉语像似类词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和替换的方法对其进行考察,期望明确像似类词语间的异同点。全文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交代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界定研究对象并概述相关研究成果,简述本文的研究思路、目标和创新点,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章对“似乎”和“好像”进行比较。归纳出“似乎”与“好像”可互换的三种条件和不可互换的六种条件。经考察,“似乎”和“好像”均可表示否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现代汉语像似类词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和替换的方法对其进行考察,期望明确像似类词语间的异同点。全文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交代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界定研究对象并概述相关研究成果,简述本文的研究思路、目标和创新点,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章对“似乎”和“好像”进行比较。归纳出“似乎”与“好像”可互换的三种条件和不可互换的六种条件。经考察,“似乎”和“好像”均可表示否定义和不确定的揣测推理义,但“似乎”的语法化等级和传信度均高于“好像”且更常用于引出比拟,更多分布在专业语体中。第三章对“似乎”和“仿佛”进行比较。归纳出“似乎”与“仿佛”可互换的三种条件和不可互换的五种条件。经考察,“仿佛”也可表示否定义和不确定的揣测推理义,但“仿佛”的语义更丰富、语法化等级较低,倾向于溯因推断。第四章对“好像”和“仿佛”进行比较。归纳出“好像”与“仿佛”可互换的四种条件和不可互换的五种条件。经考察,“好像”和“仿佛”还可表示比喻相似义,但“好像”的语法化等级、传信度和交互主观性均高于“仿佛”。第五章对“貌似”和“看似”进行比较。归纳出“貌似”与“看似”可互换的五种条件和不可互换的七种条件。经考察,“貌似”和“看似”均可表示比喻相似义、否定义和揣测推理义,且二者的否定义已经规约化,但“貌似”的语法化等级、主观性均高于“看似”,且多用于基本语体,常与褒义形容词共现。第六章对“疑似”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表现进行考察。“疑似”具有较强的副词化倾向,其后接成分和“疑似”句多为消极义和中性义;“疑似”能够出现于两种语义背景,具有表达相似义、不确定的推测和主观性的语义特征;“疑似”在报刊语体中出现的频率远大于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其指称功能是区别于其他像似类词语的显著特点。第七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有待改进之处。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既增加了就业率,也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建筑从业人员达到了5563.3万人。现有研究表明,建筑从业人员的离职率偏高,给企业造成了比较明显的损失。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其离职倾向的主要因素,但是,工程领域现有的相关理论成果却很少。因此,探究我国建筑从业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建筑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
乡镇撤并后,被撤并乡镇的衰退普遍发生,成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基本现代化战略推进中的消极因素,因而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供给侧改革围绕结构优化、制度革新、主体转变、供需结合和要素提升五个领域化解复杂问题的视角,为解决被撤并镇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型。本文结合被撤并乡镇衰退表现的调研总结,引入供给侧改革视角,分析问题成因,针对性提出发展策略,以南通市老寅阳镇为例,进行实证。文章核心结论是:(1)被
当前国内已经初步形成总承包牵头,引领各分包商承担各专项或专业工程、劳务分包负责劳力的管理体系,显然建筑市场健康发展依赖于能够建立其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总分包体系。随着建筑施工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竞争加剧,建筑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更加严峻,分包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行业内也存在着分包商挂靠、分包商行为不规范等情况。为工程选择合适且负责的分包商,需要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符合理论实际的决策方式,本文以总包商或
在爵士乐发展的历史上,格什温绝对是一个影响巨大而深远的重要作曲家,格什温在爵士乐领域的创作涉及到多个不同体裁的乐曲类型,包括流行歌曲、钢琴独奏曲、交响曲、协奏曲等。《三首前奏曲》为格什温在钢琴独奏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着他独有的、典型的风格特点。爵士音乐源于美国黑人音乐,也是美国民间音乐的代表。格什温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布鲁斯、拉格泰姆等美国民间流行音乐巧妙的融合在传统音乐中,将爵士音乐推向了专业音
一2018年11月,天气转冷,在室外已经需要穿厚外套或薄棉袄了。一天,孙老师刚上班就接到了护士长的电话:“孙老师,产科有一个情况特殊的产妇需要社工的帮助。”孙老师带着实习生赶过去,护士长指着走廊上的加护床说:“就是那个妈妈,智力有问题,是个‘傻子’。”(注:走廊加床一般是在医院床位已满的情况下对无预约入院的意外生产就诊者所做的安排。)“智障妈妈”是头天晚上9点多邻居打120被送来产科急诊的,
特伦德伦堡与费舍之争是十九世纪一场关于康德哲学空间实在性问题的持久争论,论战的核心是,康德是否同时认可,空间既是认识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同时空间也可以作为物自体的形式。特伦德伦堡提出,康德只分别考虑了空间仅仅作为主体的主观形式以及空间仅仅作为物自体的客观形式这两种可能,应该还存在第三种可能,即空间既是主观形式同时也是客观形式,具有观念性的同时也具有实在性。特伦德伦堡认为康德忽略了对空间性质的第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