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纤毛是以微管为主要结构组成的亚细胞结构。纤毛结构或功能缺陷导致的人类疾病统称为“纤毛疾病”。Joubert综合征(Joubert syndrome,JBTS)是纤毛疾病的典型代表,是一种以小脑蚓部发育不良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疾病,颅脑磁共振中的“磨牙征”是其诊断的重要标准。JBT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可能累及视网膜、肾脏、肝脏并逐渐恶化。目前,该病已有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纤毛是以微管为主要结构组成的亚细胞结构。纤毛结构或功能缺陷导致的人类疾病统称为“纤毛疾病”。Joubert综合征(Joubert syndrome,JBTS)是纤毛疾病的典型代表,是一种以小脑蚓部发育不良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疾病,颅脑磁共振中的“磨牙征”是其诊断的重要标准。JBT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可能累及视网膜、肾脏、肝脏并逐渐恶化。目前,该病已有40多个致病基因被报道,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模式。探寻其分子病因对于该病的早诊断、早发现、缓解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多种基因检测手段对4个Joubert综合征患者及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患者的致病基因及变异位点,为该病的出生缺陷防控、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获得伦理批件和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整理归纳,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RNA展开分析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对4例患者(137C、146C、162C、168C)的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学信息分析筛选候选致病基因及变异位点,依照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的指南对变异位点进行解读,针对不同的突变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法完成对患者及家系成员样本的验证和分析。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家系的点突变;采用RT-PCR结合Sanger测序分析变异是否可导致异常剪接;采用Q-PCR技术确认拷贝数变异,用长片段PCR寻找拷贝数变异的断裂点位置。结果病例1:137C,男,JBTS患者,右足多趾,双眼睑下垂。WES及Sanger测序发现先证者ARMC9基因(NM025139.4)存在c.1878+1G>A和c.485C>G,p.Ser162*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其姐为c.485C>G位点的携带者。RT-PCR实验证实c.1878+1G>A变异导致20号外显子跳跃。病例2:146C,女,单纯型JBTS患者。第一轮WES分析结果仅发现KIAA0586基因(NM001244189.1)的已知致病性变异位点c.3303G>A(遗传自母亲)。RT-PCR结果证实c.3303G>A可导致23号外显子部分缺失,造成异常剪接,预测产生截短蛋白(p.Pro1084Lysfs*22)。拷贝数变异分析提示先证者及父的15号外显子杂合缺失,Q-PCR确认先证者及其父的15号外显子为单拷贝,并通过长片段PCR找到了断裂点,明确了缺失的具体位置为Chr14:g58926242-58927621,长度为1380 bp,包含14号内含子部分片段、15号外显子和15号内含子部分片段。病例3:162C,男,JBTS合并先天性黑矇患者。WES及Sanger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CEP290基因(NM025114.3)存在遗传自母亲的移码突变c.1666delA,p.Ile556Phefs*17和遗传自父亲的“临床意义未明”的同义突变c.3309G>A,p.Glu1103Glu。c.3309G>A位于第28号外显子最末位碱基,RT-PCR结果证实c.3309G>A可导致28号外显子区跳跃,导致异常剪接,预测产生截短蛋白(p.Gly1035Alafs*18)。病例4:168C,男,JBTS患者,左手并指,双足多趾/并趾,上唇轻微缺刻,高腭。WES及Sanger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IFT74基因(NM025103.2)存在双等位基因变异c.535C>G,p.Gln179Glu和c.305+1G>A,分别遗传自父母。其中c.535C>G,p.Gln179Glu与已报道的5例IFT74突变导致的JBTS病例中的错义突变相同且共享约305 kb的单体型,c.305+1G>A经RT-PCR实验证明造成了 4号外显子跳跃,引起异常剪接,可导致翻译提前终止(p.Gly86Glufs*4)。结论本文报道了 1例AMRC9基因变异所致的JBTS病例,发现了 2个新的致病性位点;报道了国内第1例KIAA0586基因变异导致的JBTS病例,发现了 1个新的拷贝数变异;报道了 1例CEP290基因变异导致的JBTS合并先天性黑矇病例,发现了 1个新的同义突变导致异常剪接的位点;报道了世界第6例IFT74基因相关的JBTS病例,发现了 1个新的致病性变异位点,再一次证实了c.535C>G位点的奠基者效应,进一步明确了IFT74突变与“磨牙征”、上唇轻微唇裂/缺刻、多指这一表型组合的对应关系。上述研究结果拓宽了 JBTS的突变谱,为患者家庭再生育和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同时也提示在JBTS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应对拷贝数变异以及特殊位置的同义突变导致异常剪接等特殊情况进行关注,以提高分子诊断的准确率。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探寻介导手术后急性疼痛的核心基因(hub基因),从基因组学水平揭示手术后疼痛的分子机制,为患者的疼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了基因数据集GSE125076并整理分析,使用R语言的相关程序包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可视化分析,利用David在线工具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
目的感染是心血管外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s-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用于诊断心血管外科手术后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20年10月至今正在开展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目的:探究侧颅底肿瘤切除术后不同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2019年62例侧颅底肿瘤患者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及重建效果。依缺损类型、范围不同,分为3类:1.不伴皮肤缺损者;2.伴皮肤缺损者(2a为缺损≤3cm者,2b为缺损>3cm者);3.伴下颌骨升支及体部缺损者。并据H-B评分对同期面神经重建者行效果评价。结果:62例患者共行63次修复,总修复成功率98.3
目的明确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和骨平衡状态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68例.(治疗后随访资料完善者3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匹配的肾上腺无功能瘤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及骨重塑Z值;肢端肥大症患者根据治疗后生化
锂金属负极(LMA)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 Ah g–1)和最低的电势(–3.04 V vs.标准氢电极),然而LMA存在的不可逆的副反应、不受控制的枝晶生长和大的体积变化等问题阻碍了其商业应用。虽然基于碳材料的3D集流体、界面工程能够提高LMA的稳定性,但是较低的库伦效率(CE)仍然限制了其产业化。目前基于石墨的嵌入和锂金属沉积的混合负极被广泛研究,而金属锂在石墨表面沉积时仍然不可避免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掺氢天然气管道发展,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掺氢天然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挑战,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现有金属材料相容性试验结论不明确,亟需制定国际统一的金属材料掺氢相容性试验标准;掺氢后管材、焊缝性能劣化规律不清晰,需系统地开展相关试验,揭示其氢损伤机理。(2)天然气管道非金属密封材料在氢环境中的密封性能及力学性能尚不明确,亟需开展相关试验以探索其性能规律;工
目的 基于AB-SCIEX 6500系统建立一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LC-MS/MS)检测血清中6种维生素D代谢产物(25OHD3、25OHD2、24,25(OH)2D3、24,25(OH)2D2、4β,25(OH)2D3和1α,25(OH)2D3)并对该方法进行性能评价,同时探索维生素D代谢产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法学的建立及评价。1.建立非衍生法维生素D代谢产物LC-MS/MS方法学
第一部分错配修复缺陷的子宫内膜样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的组织学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oid endometrial carinoma,)。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系统是DNA损伤修复机制的主要类型之一,由于MMR基因的突变或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导致
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现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POPs除了存在于有机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和非故意生产副产物中,也大多存在于母婴产品、衣物饰品、洗护用品以及罐装食品中。常用的有害添加物质包括双酚A(bisphenol A,BPA)、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erfluorooctane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 antibiotics)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新生肽出口隧道结合来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其生长停滞或死亡,它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非典型病原体,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其他抗生素一样,其广泛应用致使耐药菌不断出现。已有研究表明,这些细菌的耐药机制包括:药物靶点的改变(核糖体),上调外排泵以及酶法修饰药物,大环内酯产生菌的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