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半干旱区植被动态对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碳循环、水循环和能量交换有重要影响。近二十年中国通过土地利用管理引领全球植被变绿,其中森林与农田分别贡献了中国植被变绿的42%与32%。中国西北半干旱区植被是否存在类似的变化特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其中的作用如何?该区域植被动态受哪些因素驱动并有怎样的环境影响?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与半干旱区植被动态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为我国生态保护政策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干旱区植被动态对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碳循环、水循环和能量交换有重要影响。近二十年中国通过土地利用管理引领全球植被变绿,其中森林与农田分别贡献了中国植被变绿的42%与32%。中国西北半干旱区植被是否存在类似的变化特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其中的作用如何?该区域植被动态受哪些因素驱动并有怎样的环境影响?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与半干旱区植被动态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为我国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分光仪(MODIS)获取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选取我国西北兰州市附近的半干旱区为研究区,分析了2000年至2019年该地区生长季植被绿度趋势,并结合同期的降水、气温、地表温度与饱和水汽压差数据探讨了该区域植被年际动态的驱动因素与环境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84.10%的研究区植被在显著变绿,仅有0.43%的研究区植被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因素处于显著退化状态。草地与农田的变绿速率(2.84%/年、2.88%/年)要显著高于森林(1.26%/年),说明研究区的非森林植被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可能更为敏感。农田和草地的变绿速率非常接近,说明施肥和灌溉等农业措施对该半干旱地区农田近20年变绿速率的影响较弱。(2)研究区内气温与降水的上升趋势以及饱和水汽压差的下降趋势均不显著。本文分析气温、降水、饱和水汽压差同植被绿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降水同69.02%的研究区植被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饱和水汽压差同51.27%的研究区植被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温同33.17%的研究区植被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逐像元分析与借助9个气象站的分析结果均显示研究区植被的年际动态主要受水分条件主导,三个气候要素同该区域植被绿度之间的相关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降水,饱和水汽压差,气温。(3)植被变绿对于研究区温度产生了影响。研究区的生长季日间地表温度在近20年以-0.0827℃/年的速率下降,生长季夜间地表温度以0.0303℃/年的速率上升。日间地表温度与植被绿度之间年际变化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日间温度的动态由植被蒸散发导致的降温效应主导。植被变绿对于地表温度的降低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
其他文献
兰成渝成品油管道K481+900m滑坡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南侧陇南山地地带,是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黄土因受水分的影响而具有膨胀、收缩、结构变化等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对土体的体积特性、强度参数等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土体参数改变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因此为了明确黄土高原斜坡在含水量的影响下对稳定性的影响及抗滑桩对斜坡的加固效果,本文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
近些年,政府为了规范货运市场,陆续在无车承运人和多式联运领域出台了多项政策,切实做到“互联网+线上+线下”联动的有机结合。而随着大力发展网络货运,鼓励多式联运、联合配送等运输组织模式的应用,当前货运市场需要的是基于客户要求解决运输方案的服务导向模式,这也是无车承运人升级为网络货运后的最佳解决模式。在此背景下,对于集装箱公铁联运路径优化和运输方式组合的研究对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加强公路和铁路运输方式的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各地间出行交流愈加频繁,我国居民的出行需求不断激增。虽然随着铁路投资建设,旅客出行需求与运能不匹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现有旅客运输设备还远不能高质量地满足多元化的旅客出行需求。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与动车组运用计划正是反映旅客出行需求服务水平和铁路运输设备配置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因此,对于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与动车组运用计划一体化编
近年来,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冰冻圈的变化与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全球气温大幅度升高导致寒区的多年冻土退化是冰冻圈变化的主要体现之一,由于包括有机碳在内的影响要素,多年冻土退化呈现空间异质性。另外多年冻土中的有机碳在退化过程中以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形式释放出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因此,有机碳通过影响土壤热特性和水文过程,在多年冻土退化以及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富含有机碳多年冻土对
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城市扩张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进而影响了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Ecological service value,ESV)。客观全面地评估并模拟城市扩张和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促进区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现有的城市扩张模拟模型大多只使用一个数据时间片来提取邻域效应,这与邻域交互具有明显长期时空依赖性的本质不一致,导致模型精度有限。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同时提取长时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间人员、物资、信息等要素的流动进一步加强,对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铁路网营业里程中单线铁路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单线铁路由于基础设施以及运输组织方式的原因,线路通过能力较低,大多数单线铁路都面临着运能与运输需求不匹配的局面,因此,单线铁路扩能研究也是交通运输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近年来,有学者抛开以往修建双线、增加线路所、更换大功率机车及大型车辆、优化
公交可达性作为评价城市公交系统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城市公交的运行状况,衡量居民乘坐公交出行的便捷程度,揭示公交设施空间配置是否均衡,识别公交服务薄弱区域。因此,科学有效的公交可达性评价方法对优化公交系统设施配置,完善公交系统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公交可达性评价多在宏观层面,研究内容以公交网络可达性和公交站点可达性为主。本文以公交乘客为研究对象,研究从起点到终点的微观公交可达性。选取兰州市主
乘务计划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处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势下,科学高效的运输组织、合理优化的乘务计划变得愈加重要。乘务计划是在运行图、车底周转计划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为所有列车分配乘务人员,安排乘务人员的值乘任务与休息。由于乘务计划受实际情况影响较大,计划编制复杂规模较大,管理人员依靠人工编制的方案往往不够灵活不够优化,因此乘务计划的编制水平对于运营企业成本控制、运行
随着路网建设的完善,机动车的保有量也在逐年上升,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也成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的阻碍。交通流理论作为刻画交通特性的重要基础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研究表明,驾驶人微观驾驶行为是引发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本文从驾驶人微观驾驶行为中的非对称特性入手,建立考虑非对称特性的跟驰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通过仿真探索微观驾驶行为和宏观交通流的内在联系。本文首先结合已有研究和实测车辆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同现有的交通服务设施矛盾不断增加,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型、清洁和安全的交通工具应运而生。而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站停方案难以满足客流空间分布不均衡和长距离大客流的出行需求,为了提高城市轨道服务水平和减小乘客出行成本,开行快慢车停站方案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站站停方案所面临的问题,缓解乘客出行的压力,减小长距离乘客出行的时间费用成本。由于乘客出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