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入侵害虫,对野生动物、人类和农业经济造成损失。红火蚁防治中的化学农药(毒饵和接触性杀虫剂)易导致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红火蚁的防治需要整合多种如生物防治、生物性农药等方式共同防治红火蚁。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s)是一种广泛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的天敌,具有寄主专一特性、寄主范围广、对人畜安全等优点。为了筛选控制红火蚁的优势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及能与此线虫联合使用的药剂,本文对四种昆虫病原线虫分别与一种低毒农药、两种生物农药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室内生测试验法,在1×10~4 IJs/ml浓度下,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N,长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ongicaudum X-7,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iophora H06 4种昆虫病原线虫对红火蚁五个虫态(卵、幼虫、蛹、工蚁、生殖蚁)的死亡率。结果表明,这4种线虫在24小时内对红火蚁卵的致死率都达到了80%以上,且长尾斯氏线虫X-7品系及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卵的致死率达到了100%;对红火蚁幼虫的致死率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与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达到了80%以上;长尾斯氏线虫X-7品系,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和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对红火蚁蛹的校正死亡率100%,97%和84%。但是,在1×10~4 IJs/ml浓度下,单独使用单种线虫对红火蚁工蚁、生殖蚁的致死效果都不理想。2.单种线虫单独使用处理红火蚁工蚁,结果表明,长尾斯氏线虫X-7品系与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在较高浓度4×10~4 IJs/ml下,红火蚁工蚁的死亡率从第五天开始显著高于其它的处理。与其它三种线虫相比,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率都最高,在4×10~4 IJs/ml最高浓度下,第10天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率达58%。因此我们筛选出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对红火蚁工蚁进行进一步研究。3.测定了优势线虫品系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7种浓度处理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当浓度高于4×10~4 IJs/ml时,红火蚁工蚁校正死亡率增长减慢。同时测定了工蚁的存在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蚁的存在会增加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对红火蚁卵、幼虫、蛹的致死率。并且工蚁的数量越多,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对红火蚁卵、幼虫、蛹的致死率越高。4.明确了1种对环境低毒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和2种生物农药(苦参碱,绿僵菌)对线虫的存活率不产生影响。然后测定了这些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试验筛选的最高浓度,苦参碱(6.66μg/ml)、高效氯氰菊酯(0.117μg/ml)、绿僵菌(10×10~6 spore/ml)对红火蚁工蚁都不具有较高的致死作用(<66%)。5.测定了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分别与苦参碱,高效氯氰菊酯、绿僵菌不同浓度对红火蚁工蚁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与苦参碱(6.66μg/ml)混合使用后,防治效果是单独使用苦参碱和线虫的1.65倍,1.39倍,表现出增效作用;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与高效氯氰菊酯(0.117μg/ml)混合后,防治效果是单独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和线虫的1.81倍,1.37倍,表现出增效作用;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与绿僵菌(10×10~6 spore/ml)混用后,防治效果是单独使用绿僵菌和线虫的1.36倍,1.58倍,表现出增效作用,尤其以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与绿僵菌(10×10~6 spore/ml)混用防治效果高达90%以上。